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图书馆?

日期:2023-03-0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阅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文化权利。阅读是人类获得信息、学习知识、审美娱乐的最基本方式之一。全民阅读也是最基础的文化建设。总书记说图书馆人的初心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因此,人类永远需要图书馆。”
记者|何映宇


  2023年1月1日上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徐家汇书院全新开启,迅速成为沪上全新网红打卡地,人潮汹涌。在此之前,2022年9月28日,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开放。上图东馆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地上7层、地下2层,可提供座位近6000个,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文化需求,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上图东馆是中国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它的落成开放标志着上海图书馆建设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而正在积极推进“城市书房”项目的闵行区图书馆、享有“上海小故宫”之称的杨浦区图书馆等上海区级图书馆,都承载了城市文明的高度,是“都市旅人”们心灵的驿站,成为这座城市中能让你拥抱“诗和远方”的场所。

  我们原本印象中只是借书还书中转站的图书馆,现在已经迭代升级为多功能的新型图书馆,在这个快节奏、轻文本、短视频当道的时代,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图书馆?因为它们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灵魂得到安放。


老建筑成为打卡新地标


  2020年6月,历时一年多的修缮,在读者热切的期盼与等待中,黄浦区明复图书馆开放了。

  位于上海闹市之中的陕西南路235号,绿意环抱之下隐藏着一座古老而小巧的图书馆——明复图书馆(曾为卢湾区图书馆)。走进其间,门廊后面老式的楼梯蜿蜒而上,地上的马赛克花纹经过时间的洗礼依旧清晰可见,墙上中国科学社的标牌格外醒目,天平与圆规的组合图案充满了科学的气息。

上图:明复图书馆。

  明复图书馆的主体建筑建造于1929年,墙角的奠基石上有孙中山之子孙科的题词:“中华民国十八年十一月二日中国科学社为明复图书馆举行奠基礼”。图书馆最早于1931年开放,由明复楼、会心楼及乐乐楼三栋建筑组成。主体建筑明复楼的前身为中国第一座公共科技图书馆——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社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团体,图书馆则是它下属的科技专业图书馆。这座建筑的设计师正是近代中国建筑大师刘敦桢先生,他与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界有“南刘北梁”之称。刘敦桢的建筑设计实物保留至今的非常罕见,而明复图书馆就是其中之一,世人多不知晓这一点,这是很可惜的。

  明复图书馆的“明复”指的则是胡明复(1891—1927年),原名孔孙,后改名为达,字明复,他是中国以攻读数学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并参与创建了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1927年6月12日,胡明复在无锡不幸溺水身亡。图书馆落成时,蔡元培提议以胡明复命名图书馆。1931年元旦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蔡元培在开幕典礼的致词中说:“此馆纪念胡明复先生,因为他是本社重要发起人,为本社牺牲极大,直至于逝世日,尚勤于社务。故本社第一伟大建筑物即以纪念明复先生。”

  在明复楼对面的明黄色二层小楼名为会心楼,建造于1921年前后,线条明朗简洁,颇有几分西班牙风格,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诞生地。如今的明复图书馆会心楼依然是群贤毕至,是文化界人士交流聚会、传承发扬“海派”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读书会活动的“打卡胜地”。

  另一座引起更大关注的是将民国时期的旧上海市图书馆重新修缮开放的杨浦区图书馆。

  明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精巧的彩绘,富丽堂皇的门楼……走进图书馆,一楼门厅铺设的红缸砖地坪显得颇为庄重,留存至今的天花彩画,绚烂依旧。

  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366号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由建于民国时期的旧上海市图书馆修缮扩建而成,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32年8月旧上海市立图书馆(后定名上海市图书馆)开始筹建,由当时著名的设计师董大酉先生主持设计,为中国复兴式风格,重檐歇山、琉璃黄瓦、梁柱斗拱、浓墨重彩,是当时上海特别市政府“大上海计划”的重要一环。

上图:杨浦区图书馆。


  1935年3月,蔡元培等16人组成图书馆临时董事会。同年10月场馆竣工,1936年9月试行开放。

  旧上海市图书馆的建成开放,可算是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可惜开放未满一年,“八一三事变”在上海爆发,市政府被迫撤离,“大上海计划”最终搁浅,旧上海市图书馆另觅新址。在随后的80多年历程中,该建筑虽得以幸存,却几易其主,作为图书馆的功能也已不复存在。

  2018年10月,经过修缮和扩建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

  杨浦区图书馆以“守正创新、智慧赋能、文旅融合、品质发展”的发展理念,成功创建了文旅融合国家级试点单位。杨浦区图书馆馆长杨春霞对记者说:“作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兼有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双重功能,肩负着传承发展区域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的重要职能。近年来,我们通过建立近代市政主题馆,推出‘四个百年’城市微旅行、‘AR’阅读建筑等空间载体和服务方式激发城区文脉活力传承。持续加强民国文献再生保护工作,积极落实国家文物局要求,延续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遗存保护利用、城市更新和转型发展的历史文脉,深化工业遗产文献研究,为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提供专业支撑。我们一直在加强地方文献和特色文献的采集,重点聚焦‘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红色工运’‘百年市政’等专题文献的积累与研究,录制‘有声书’专辑,其中有声书《‘赓续百年’中国共产党在杨浦故事》荣获上海党史系统优秀科研成果奖。”

上图:杨浦区图书馆。


  除此之外,记者还从上海图书馆方面了解到,松江区图书馆新馆已经建成,正在进行闭馆维护及新馆搬迁工作,不日即将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虹口区图书馆有三个馆舍,其中曲阳分馆于2020年已完成更新改造;水电路总馆正在大修,推进内部设施的更新升级。静安区图书馆有四个馆舍,其中天目路馆业已完成大修,计划年内对公众开放。


“智慧复合型图书馆”:未来图书馆正在变成现实


  颜值超高的上图东馆和徐家汇书院,成为上海新的网红打卡地,图书馆从原来单纯的借还书的图书中转站,升级换代为一个集借阅、休闲、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文化场所,上海图书馆正在经历新的转型和变化。现在的图书馆是“智慧复合型图书馆”,未来图书馆正在变成现实。

  上图东馆于2017年9月27日开工建设,于2022年9月28日开馆服务,历时整整5年。公共图书馆一直就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第三空间”。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深度信息化的大趋势下,在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的当下,新建一个拥有大体量实体馆舍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其建设愿景是“大阅读时代的智慧复合型图书馆”,其功能定位是一个以阅读为核心的公共文化空间,上图东馆希望能够成为市民读者的“书房、客厅、工作室”。去年9月28日开馆至今,已经有超过85万的读者到上图东馆看书借书、看展听讲座、参观、看演出……在很多人眼中上图东馆成为了上海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上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们希望和广大读者一起努力,把上图东馆打造成一个真正的阅读文化中心,面向所有人提供阅读服务和阅读推广服务。

上图:上图东馆。

上图:上图东馆(室内)。


  “阅读空间的颜值已经成为很多读者对于阅读服务的‘刚需’了。”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这几年里,我国实体书店的发展态势就是一个实证。作为一个公共图书馆,我们希望读者朋友们既要‘阅读’图书馆馆舍的颜值,更要在馆舍内获得阅读的价值——归根到底,我们希望读者们爱读书、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在建设上图东馆的过程中,我们和建设伙伴们高度重视‘颜值’和‘价值’的平衡,坚持用设计思维建设,努力用‘馆舍是图书馆的第一件馆藏’的理念来建设。上图东馆将提供面向大众的多元化、主题化、体验型的现代图情服务,致力构筑新一代阅读文化中心,探索新时代阅读生态建设,营造‘连接一切,无处不在’的公共文化空间,以阅读开展文化普及、艺术普及和科学普及,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助力全民阅读推广,是一个激扬智慧、交流创新、共享包容的‘知识交流共同体’,一个市民乐享其中的‘书房、客厅、工作室’,一个培育提升读者市民人文涵养、艺术修养、信息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公共空间。今天图书馆界必须在新的时代背景中重新审视理解‘阅读’。当前,阅读的载体、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颠覆性变化,狭义阅读正在成为广义阅读,一个大阅读时代正在到来。大阅读是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复合共存的阅读,是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复合共存的阅读,也是一切信息内容可视化和可感知的阅读,还是沉浸式阅读、体验性阅读。面对大阅读趋势和需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唯有顺势而为、战略转型,向‘智慧复合型图书馆’(Smart Hybrid Library)发展。”

  上图东馆现在实行全预约服务,包括入馆预约、活动预约、座位预约、研讨室预约、参观预约等,将图书馆读者服务进行线上线下的融合,提供更高效、更便民的读者服务。

  在上图东馆有成排的智能书架,可以识别每本书上的无线射频芯片,在一旁智能书架侧面的检索屏幕上输入书名,就能快速导航到具体书架和层架。阅读过后,如果还想把书带回家,读者可以手机扫码借书,也可以通过自助借还机完成借阅。

  上图东馆的服务机器人:迎宾机器人、借还服务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盘点机器人,它们是特殊的“馆员”,在东馆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图书查询、讲解、推荐、室内导航、智能对话、巡逻广播等服务。

  而上海图书馆淮海中路的本馆馆舍在东馆开馆后进行了微调整,于去年11月22日恢复开放继续为广大读者服务,除了保留“一卡通”普通借阅等基本公共服务,本馆更加专注于面向广大专业读者提供研究性、专业化图情知识服务,探索打造一个研究型图书馆,一个大阅读时代的研读学习中心。

上图;上海图书馆。


  电子资源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方面,上图做了非常多的工作,陈超介绍说:“自从上个世纪信息化进程开启以来,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就始终没有停顿过。这个转型过程中,图书馆馆藏建设与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一开始,信息技术帮助图书馆逐步实现了对馆藏书籍的自动化管理。然后伴随着电子化、数字化阅读资源的发展,图书馆开始了电子资源馆藏建设,从数据库到电子书刊,从外购到自建,如今电子资源馆藏已经是任何一个图书馆不可忽视的馆藏了。上海图书馆也是如此循序渐进的,目前我们每年的馆藏资源采购经费的40%左右都用于电子资源,另外我们还在持续开展自建数字资源(总量已经超过700TB)。作为研究型公共图书馆的上海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核心理念是‘藏用并重’,不仅要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长期保存保护好馆藏,还要让馆藏资源服务读者和社会。上图正在探索构建面向最广大市民读者的可持续的数字阅读服务模式,也在不断深化面向专业读者的数字资源服务。”

  杨浦区图书馆也在积极创新服务理念与方式,杨春霞说:“我们积极开展图书馆‘元宇宙’业态探索,率先实现了图书馆AR沉浸式导览。通过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新兴科技的结合,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将历史保护建筑场景与人文积淀融合再生。同时,作为全民阅读示范基地,不断探索‘图书馆+’新型服务空间,与‘喜马拉雅听书’联合打造了‘云享·人文书房’——上海第一家主题有声阅读空间。空间内设有听读互动区、有声阅读区等功能区域,致力于为市民读者提供‘声’临其境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服务,有效满足全民阅读个性化需求。”


城市中的“诗和远方”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容易浮躁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图书馆?

  陈超馆长的回答是:“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文化权利。阅读是人类获得信息、学习知识、审美娱乐的最基本方式之一。全民阅读也是最基础的文化建设。总书记说图书馆人的初心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因此,人类永远需要图书馆。”

  都市丛林中也需要“诗和远方”。这样的“诗和远方”如果只有淮海路上的那一座上海图书馆的话,那它的力量太单薄了,覆盖的面太小了。在上海,上海图书馆是个群体,是个系统,上海图书馆淮海路本馆和各区图书馆、街道图书馆一起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共同成为了你可以在上海这座城市中迅速拥有“诗和远方”的场所。

  陈超对记者说:“早在2000年,上海图书馆就在国内率先开始构建一个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这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公共图书馆系统,我们以‘一城一网一卡一系统’的‘一卡通’服务为抓手,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市、区、街镇三级共256家成员馆、412个服务网点组成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上海市中心图书馆通过‘一卡通’系统实现了全市纸质书的通借通还,利用馆际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全民阅读推广。上海图书馆承担了这个服务体系的‘中心馆’职责,不仅负责图书借阅流通系统的建设与运维,还担负起支撑‘一卡通’通借通还的物流服务——上图东馆新建的自动分拣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全市的‘一卡通’,另外上图还要配合上海市文旅局做好全市公共图书馆的业务辅导和协调,特别是全民阅读推广工作。”

  嘉定区积极推进“我嘉书房”的项目建设。首家“我嘉书房”项目于2017年年初在嘉定区菊园新区揭幕启用,随后嘉定工业区、南翔镇、安亭镇、外冈镇、菊园新区“双创大厦”等多家“我嘉书房”陆续启动建设。“我嘉书房”以金融、中西文史哲、亲子绘本三大主题图书为特色,设计了阶梯讲堂、培训室、沙龙角等多种类型的隔间,嵌入网络直播技术,为读者提供便利,同时还配套咖啡、茶饮以及素食简餐等服务。

  而在闵行区,你要知道,闵行区的图书馆可不只莘庄镇名都路的那一座图书馆哦!30家“小而美”的城市书房已遍布闵行全域,全区实现14个街镇、工业区全覆盖。市民走上几步就可以在家门口享受有温度、有情怀的公共阅读服务。

上图:闵行城市书房颛桥馆。

上图:闵行城市书房吴中路商圈馆。


  近年来,闵行区倾力打造“城市书房”项目,满足读者新期待,打造一空间一特色,闵行区图书馆馆长张劲芳对记者说:“闵行城市书房秉承自助服务的理念,市民可以凭身份证或读者证刷卡进入,用自助借还书机归还、借阅所有属于上图一卡通系统的书籍。当然,去闵行城市书房,能收获的一定不只书香。闵行区致力于打造以阅读为主,兼容但不限于旅游、文创、餐饮的融合型阅读空间。选址方面,颛桥馆和兴梅馆分别比邻吴颐人艺术馆与实验小学,七宝馆藏身七宝老街,吴中路商圈馆和古美万源馆与商圈融为一体,莘社区馆置身于人才公寓,鑫都馆临近航天八院。空间设计方面,吴泾莲花馆主打科技时尚特色城镇风格,瑞和馆凝聚浦江非遗元素,新虹馆以‘建筑可阅读’为主题进行软装与配书策划,益梅馆中西相融的海派复古风令人眼前一亮。服务运营方面,世博馆和华漕馆引入专业社会力量上图公司参与后续运营,三冈馆的运营则将与社区学校的老年智慧学习相结合,而选址于虹桥基金小镇‘FlowerPlus 花加 玻璃森林’2楼的基金小镇馆则是一间既有鲜花绿植围绕,又有咖啡相伴的自助式微型图书馆。”

  在2023年,在持续推进城市书房建设的同时,闵行将依托家门口的小微阅读空间,系统规划贯穿全年的城市书房阅读推广活动,搭建“我与大国重器面对面”“阅游闵行”等阅读推广平台,擦亮“一书一世界”闵行区全民阅读品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阅读守护行动也将是下一阶段闵行探索和推进的重点。通过发布“城市书房守护人”计划,闵行区招募一批志愿团队和个人,通过线上认领、线下值守、阅读分享等多种方式参与城市书房运营,让更多人从城市书房的使用者变成管理者、推广者,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闵行模式。记者|何映宇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