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信号:开局气象新,稳中求进
“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2023年3月5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本届政府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时,一个“稳”字再次成为关键词。
回顾整整一年前,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时,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同样是“稳”字。
在2022年这一“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的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新成就。
上图: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从数据来看,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增产74亿斤。特别是在世界一些经济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仅为2%、国际收支保持平衡。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这是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最为引起国内外关注的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等等主要预期目标如何去实现?成为海内外媒体热议的话题。
国际社会热切关注今年的中国两会,很大原因在于未来五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亦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
开局之年,正逢换届,2023年的全国两会不仅是了解中国内政外交的重要窗口,还是观察新阶段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定向、开局、落棋的关键风向标。从中,确实看到了许多新气象……
5%增长目标
5%这一增长预期,到底是低了还是高了?《新民周刊》记者注意到,有外媒对照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5.5%的增长预期,认为今年所定目标比去年要低;因为去年实际GDP增长是3%,认为今年“定调”增长5%,显示的是中国政府认识到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有增无减。
情况是否如此呢?这就需要细加分析。
回看202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形势已有深度认识——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冠病毒仍在蔓延,乌克兰危机延宕发酵,全球粮食、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产业链供应链遭遇严重冲击,世界处在新的动荡变革期。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再次站在了历史演变的十字路口。”他还强调,“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有条件实现更好发展,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和抓住机遇,珍惜和用好机遇”。越是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越要坚定战略自信,精准施策,以“中国之治”应对“世界之乱”。
从这一角度前瞻,5%的预期增长目标的合理性已经凸显。毕竟,过去5年,中国GDP年均增长5.2%,目前已经达到121万亿元。在经济体量达到如此规模的情况下,实际若年增长达到5%,速度并不慢——增量要超过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的。当然有人担心5%的增长目标完不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分析认为,“中国民间实际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关键要看制度和政策能否将其释放出来”。张文魁不久前抛出一个“双5”概念,即从2023年起,未来5年,GDP增速都达到5%。
回看2022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消费端实际增长缓慢;生产端来说,服务业恢复较差。张文魁认为,2023年乃至2024年,中国的经济政策应牢牢抓住两个重点:需求端的消费和生产端的服务业。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亦直言:“2023年实现经济稳增长更多要依靠内需驱动,特别是消费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随着疫情“乙类乙管”之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癸卯新春,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揽收快递包裹量超7亿件,春节档电影票房取得影史春节档第二成绩……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预计,随着消费元气逐步恢复,以及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等开放新政策落地,新一年将有更多外企加码投资中国。
上图:消费者在浙江义乌果品市场采购年货(2023年1月17日摄)。
证实蒋颖此言的,是全国两会前夕,多家跨国企业高管密集来华。2022年11月随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的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在春节之后又来到中国。1月底到2月初,花费了5天时间,奥博穆在长春、合肥、上海留下行迹。“3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希望多走走,多看看。”奥博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示。
一些美国媒体报道称,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辉瑞公司首席执行官艾伯乐、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长康林松等,将纷纷到访中国。另有消息称,卡地亚母公司历峰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鲁珀特、路威酩轩高管团队以及迈克高仕母公司卡普里控股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伊多尔也都将安排“中国之行”。这是在生产和消费两端都看好中国。
其实,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来看,2022年工业制造业是稳步进取的。3月1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33.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上图: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数字化智能示范车间,工人观察机械臂作业。
审视中国工业制造业的情况——工业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654亿元,增长10.5%;进口181024亿元,增长4.3%。出口之增长,显然意味着2022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国内一些人叫嚣要与中国“脱钩”的情况下,2022年,中美货物贸易额创纪录地达到6906亿美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助理研究员金君达博士看来,2022年中美关系并不平静:拜登当局与北约、亚太国家开展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各种合作;时任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在8月份窜访台湾地区,如此种种,都令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关系遇冷。中美贸易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逆势上扬,背后既有美国的需求增长,以及美元升值等原因,也雄辩地说明中美关系不是“零和”博弈,双方仍具有合作共赢的空间。
金君达说:“在全球化和经济开放的大背景下,中美两个经济大国产生了深刻的经济相互往来。中国除了出口日常消费品外,也是美国一些工业部门的元件供应商,而美国企业也从包含14亿人口、4亿中产阶层的广阔中国市场受益。”
上图:2023年3月2日,江苏省太仓港国际集装箱码头,2500余台国产品牌燃油车及新能源车正通过“可折叠商品车专用框架”海运新模式装运到“中远海运开拓”轮,即将出口发往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多个港口。
回看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5.2%,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而同时,也可以回顾到——2018年,刚上台不久的特朗普开始发动对华贸易战。当时即有一些专家认为,哪怕当年中美贸易额达到6335.2亿美元的高位,也是美国一些企业闻知特朗普“新政”而抓紧囤货的“回光返照”。哪知道这些年来,中美贸易额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节节高。
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说道,2023年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回望过去5年,中国有理由对未来更有信心。5%的增长,可期……
办法多还是困难多
提及CPTPP——如今,距特朗普任美国总统时主导美国退出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并将这一协定的主导权交给日本,已超过五年。美国国内又传出希望进入CPTPP的声音。当然,这些人的企图恐怕并非认为当初的“退出”是个错误。只不过认为在当下,美国如果能够进入CPTPP,将更有机会遏制中国。
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于2022年12月发表的《重新构想TPP,可能有助于美国重返的变革》,即表达了利用CPTPP来制衡中国的意思。该篇文章的作者之一、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温迪·卡特勒认为,过去5年的实践表明,美国退出TPP以后,反而失去了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贸易领导地位,中国迅速与原TPP的9个重要成员国签署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卡特勒对中国也希望加入CPTPP表示惊讶。而据记者采访获悉,美国一些人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亦颇有忌惮之处。眼看着“一带一路”扎实推进,美国一些人不去看到这一倡议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特色之处,反而不时放风诋毁。
早在2019年,时任特朗普当局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在访问乌克兰时,就对当地媒体表示,中国搞“一带一路”是为了进行全球经济扩张。近日,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又造谣称,“中国全球大型项目正在坍塌”。甚至挑出厄瓜多尔科卡科多-辛克雷水电站等五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称中方施工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文章还“援引不愿意具名的工程师”称,钢材劣质、水电站多个涡轮机有裂纹,可能整个水电站将在不久以后坍塌。
厄瓜多尔前电力和新能源部长米格尔·卡拉奥拉诺直接站出来指认称,“《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经不起推敲,明显是受到政治利益的驱动而发”。对于《华尔街日报》称的所谓“裂纹”,第三方机构、德国南德意志集团进行两次检测均显示——中国钢材质量符合要求,焊接不存在质量问题,其安全运行设计寿命不受任何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一些人对中国的抹黑,在经济层面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在金君达看来,美国对华“脱钩”路线并没有被束之高阁,反而在不少领域加强。譬如在高端芯片领域,美国纠集日本、韩国和盘踞在中国台湾岛上的民进党当局,搞出一个“芯片四方联盟”。拜登当局甚至使出各种手段,将台积电高端设计、制造元素从台北搬迁到美国。
拜登当局如此做,企图何在呢?难道真的是为了彻底扼杀中国获得高端芯片的能力吗?其实,正如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近日接受英国媒体《金融时报》播客节目《拉赫曼说事》采访时所说,美国的做法只会“迫使”中国花时间和金钱来制造自己的芯片,“美国永远无法成功阻止中国拥有强大的芯片”。而对于此前在芯片领域已经拥有较为强大能力的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来说,眼看着研发出来的新产品本将获得超额利润,却被美国逼得不得不放弃偌大的中国大陆市场。这些企业自身的利润水平必然下降,未来的研发能力也就必然下降。
美国企图依靠通过高端芯片打压明着延缓中国的发展,其实也在暗中遏制日韩和台湾地区的芯片产业。这也就难怪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到美国后,愤愤地说,芯片行业的发展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单单依靠美国政府在国会支持下用财政支出去建造一些所谓的高质量工厂,是远远不够的。
无论张忠谋是否会把台积电成功的秘籍交给美国人,中国大陆目前所为,仍然是希望维系并发展全球化。“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各国高度联结、彼此影响,美国不应期望建立一个既‘去中国化’,又能给美方带来经济繁荣的新经济秩序。”金君达说。
据交通运输部2月16日的汇总信息,今年春运期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802列,发送19万标箱,实现连续33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新年跑出了亮眼“加速度”,不仅证明中国在有力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更显示出中国与欧洲经济关系的紧密度。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答记者问时,曾谈到“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全世界。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中欧在“一带一路”上的已有合作,更应该给美国方面以启示。美方与其眼馋中国的发展与合作成果,不如学习一下各国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上是如何务实合作的。
对于中国来说,面对困难,更该看到希望、看到发展之法。金君达说:“美国很难建立一个排除中国的新经济体系。中国已经不再是仅通过密集劳动力进行低附加值生产组装的‘工厂’,而是一个产业链相对完整、基础设施相对健全、管理和创新机制相对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是独特而又难以替代的。”
“扩中”“提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从政府工作报告回看2022年——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1.4亿、覆盖10.5亿人。还有多年累计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上亿人出棚进楼、实现安居。这些数据无不说明了中国的发展成果确实在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上图:江苏高邮,农民在送桥镇一处麻鸭养殖基地通过网络直播推介鸭蛋。
但也必须看到,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在经历风浪前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规避风险。张文魁称,目前,房地产就是内需的重点问题。“我认为,房地产政策中明显不合理的过度管控措施应该取消,但房地产政策也应该有一条不能逾越的红线,即绝不能为了解决短期经济问题和地方财政困难而对房地产进行刺激,不能为促进明年的经济增长而在房地产上过多打主意。年度经济增速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显然是后者更为重要。”在张文魁看来,即使房地产对2023年的经济增长有所拖累,也要从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不能为短期目标而实施不合理的房地产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全球高通胀的背景下,我国物价保持较低水平,尤为难得”。实际,中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单月涨幅始终运行在3%以下,全年上涨2%。对比美国和欧元区2022年这一指数是8%,英国更是高到9%,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在7%至10%之间。如此,形成了按照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所言“国外胀,国内稳”的局面。
张文魁认为,在保持通胀指数稳定的基础上,2023年经济如何向好,更要看如何确保小微企业正常经营。“首先,小微企业的就业作用十分突出。据统计,包括个体户在内,中国约有1亿个小微企业,每个小微企业的平均从业人数为3到4人,可吸纳总就业人口高达3亿至4亿人。其次,小微企业既是生产方又是消费方,其业主一方面从事生产和服务,另一方面又通过获得营业收入实现消费。疫情以来,大量小微企业所在的服务业增长十分缓慢,一些行业萎缩比较严重,很多小店虽然可能没有注销,但大多没有正常经营。未来如何让小微企业舒缓上来,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上图:在福州市闽清县办税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向企业工作人员介绍税惠政策。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减少低收入者,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同样备受外界关注。“中国在浙江省开展的共同富裕先行先试,已经取得了直观成效:老百姓收入更高了,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了,绿水青山更美了,民众就医、办事、入学更便捷了。”中新社在全国两会之前提及浙江在“扩中”和“提低”方面所作的尝试。
《新民周刊》记者注意到,继浙江后,中国其他省份也相继出台各自的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尝试,助力共同富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化稳定完善帮扶政策,要求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
更多的资源投入乡村,投入基层,令中国式现代化更饱满。2023这一开局之年,气象更新,前途更明……主笔|姜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