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从社论大赛,看青春力量

日期:2023-04-2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评委评价道:面向未来,年轻人们已经在做准备——认识世界的知识储备、世界观的一步步完备,而这些准备都能从青春飞扬又不乏老练的文字中体现。
主笔|姜浩峰


  “非常之世,需要非常之见地”。2022年11月初新民周刊发出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邀请函,开门见山是这一句话。

  “非常之世”,好理解。邀请函发出之前,正值中共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报告还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非常之见地”当然也好理解。面对“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的人类社会,当然需要有人拿出应对前所未有挑战的策略。

  问题在于,问计于谁?当然是问计于青年。

  何谓社论?为何新民周刊要举办“社论大赛”而不是普通的“作文竞赛”?

  中国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上海新闻名专栏“新民一周”作者,新民晚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朱国顺说:“社论代表着媒体的立场、观点、主张,代表着媒体的认知、价值观与方法论,是媒体付与社会的旗帜和灵魂。在最初的微茫中,扶助扣好第一粒扣子,培养建立正确价值观,是媒体社论应有的职责,也是我们青少年社论大赛的意义所在,这是他们未来为党奋斗、为祖国工作的紧要的第一步。”朱国顺还任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执行会长,在多次与全国各地各家媒体单位深入交流接触的过程中,更感受到社论在帮助新时代年轻人形成世界观上,应发挥更大作用。

  而“社论大赛”的价值在于鼓励青少年表达正确的世界观。

  本次社论大赛,新民周刊邀约到五位重量级评委——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现当代文学学者、批评家陈思和;小说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理事长王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张涛甫。

  邀请函向社会发布后,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千余篇符合赛事要求的投稿。五位评委在阅读了这些稿件后,不仅感受到了跃然于电脑屏幕上的文字的青春活力,也感受到了这些文字背后的一颗颗年轻的心,以及心跳搏动中的思考。

  经过五位专家的严格遴选,本次大赛“金笔奖”(冠军)、“银笔奖”(亚军)和“妙笔奖”(入围30强)以及百佳青少年评论员诞生,评委评价道:面向未来,年轻人们已经在做准备——认识世界的知识储备、世界观的一步步完备,而这些准备都能从青春飞扬又不乏老练的文字中体现。

  “年轻不可轻”,是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的主题词,也是参赛青少年们体现出的面貌。

上图:社论大赛首在鼓励青少年将眼光投向书斋之外,关心时事,培养面向世界的成长观。


世界并不年轻,却需要年轻的心


  “拒绝娱乐至死,不做‘文化穷人’”,这是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金笔奖得主李尚亿同学参赛文章的标题。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高一学子,李尚亿关注到当下一个社会现象——“一分钟读完《红楼梦》”“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之类短视频大行其道。而这一“榨干年轻人的‘上瘾行为’”,在李尚亿看来“不仅占据了许多人的空闲时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怎么办?“唯有主动挖掘知识世界的珍贵宝藏,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提升。”

  大赛银笔奖得主、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的李雨璇同学文章的标题为“时间的价值——石匠工人的去与留”。2022年7月,龙门石窟最具盛名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完成了时隔50年的又一次大修。李雨璇关注到相关报道中提到的一个现象——石匠工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持续下降,这位高中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一方面“借助公众号、综艺、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这些‘濒危工作’更加有机会被新生代群体看到,从兴趣和了解中承认并延续石匠的价值”;另一方面,“从教育角度入手,许多高等院校也已开设了诸如文物修复的专科专业,或许也能让工艺之路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从不同的新闻事实、不同的视角,两位同学都注意到了短视频这一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事物,或者说现象。只不过,李尚亿更多分析了短视频负面的一面,而李雨璇希望借助短视频形式解决一些问题。从两篇获奖社论中不难看出,两位同学除了对新生事物、对新闻的关注以外,自身已经有独立思考能力。

  俞立中长期在高校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从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回国后,接触过一茬茬青年学子——从“70后”“80后”“90后”到“00后”。而参加《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的同学,许多已经是“05后”了。

  看稿后,俞立中对孩子们最深的印象是——“他们没有数字鸿沟,能及时从各方面获取信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加宽泛。因此,他们会关注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他们有人文关怀,同情弱势群体,这是前面几代人都比不上的。”

  当代年轻人是在信息化时代出生和成长,特别是近几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之快。他们从上学时就接触到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体,眼界应该更宽,想得更远。“他们遇到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走得最顺利的一段时间,对多元文化世界的认知,会更充分。这是他们的优点。”俞立中感慨道。

  品牌中国集团董事局主席、云实集团董事长方彬获悉新民周刊举办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之后,力主旗下“云堡未来市”成为赛事的“原创力合作品牌”。据方彬观察,“伴随着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少年,思想更为多元,表达形式更为多样,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为开放,个性化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

  从世界范围观察,目前全球至少有49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中许多还是西方发达国家,诸如日本、德国、意大利等,统统进入老龄化社会。包括我们中国,也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期。从这个角度去衡量,人类世界并不年轻。但与此同时,人类的发展,科技前沿、文化前锋所至,又都需要动力十足、强大的年轻的心。

  通过社论大赛的举办,可以发现不少正值青春的学子,已经有了茁壮的心思。获得妙笔奖的上海市第二中学张金皓同学的文章《与你赛跑的,不再是人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王思宇同学的《迎接时代发展的洪流:基因产业对人类利大于弊》等文章,不仅符合一般社论稿件观点鲜明、犀利,文字干净、好读之特点,还同时展现了他们一定的跨学科素养,以及对人类社会、科技前沿的认知水平。

上图:上海中学两位高中生正在与老师讨论写作。摄影/吴轶君


社论与作文有何不同


  新民周刊青少年社论大赛与普通的作文大赛究竟有什么不同?

  回顾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当时,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是什么样,就曾引起较大社会关注。“相对于学校作文而言,‘新概念’主要在于鼓励年轻人追求一种新的写作观念,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新概念之父”赵长天当年说。

  显然,中学语文教育不是以培养作家为目的——即使大学中文系亦非以此为目的。一名中学生,在识文断字之后,了解一些中外名家作品,写出的记叙文文通句顺、逻辑正确,是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求真,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目的——文章表达作者的真实想法,而非刻意去粉饰什么;写到的个人经历或所见所闻,也应是真实不掺假的;甚至,文章该是本人写出来而非他人代笔。这些,才是为人、为文的本分。

  在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发出邀请函伊始,几位重量级评委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社论”文章的态度——

  陈思和说:“学会写时事评论,是关心外部世界的好方法。”

  金宇澄说:“没有人让你写陌生的事。你自己的发现、你最熟悉的内容是什么?这些是真正属于你的。”

  王战说:“学经世致用之学,问数字时代之问。”

  俞立中说:“观察世界风云,评述天下大事。”

  张涛甫说:“评论是思想的果实,思维的体操。期待新时代的青年评论人沉入时代的腹地,从时代地心,导出思想的岩浆和情感的地热。”

  不难看出,各位评委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一个相对统一的看法——时评文章本身该是鲜活的,社论,也应是活生生的时代观察和观点输出。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正高级教师、图书馆馆长周伟说:“新民周刊面向青少年举办社论大赛,不走寻常路,开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种先河。这次比赛为当代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构建了一个自由观察、认真思考和规范表达的平台。”在周伟看来,社论大赛更重在激发当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促进政治认同和文化参与等新核心素养的“落地”。

  曾带队参加过不少作文竞赛的复旦附中正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王希明说:“语文从百多年前学科形成之初,就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今天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更加看重‘实践性’。基础教育面向的是处于快速成长期的青少年,只有引导他们打开视野,把目光投向校园外的更广阔的世界,才能让他们将课上所学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把握时代的脉搏,培养他们‘事事关心’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王希明认为,这种意识的培养不能靠硬性灌输,而是需要一些契机。他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个契机的出现。

  “当我发现新民周刊组织这次大赛,就感觉契机已至。本次大赛三个社论题目是‘什么事让你热血上涌’‘当今世界需要怎样的变与不变’‘你想要更多人了解什么’,由情感到认识到实践,由自我到他人,可以让学生在对社会事件的关注中,真正体会到鲁迅先生所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王希明说道。


谁纵之才,用于何处



上图:上海中学课堂。摄影/吴轶君


  新民周刊社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征稿词中写道:”大赛将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挥斥方遒、浪遏飞舟的舞台!”其中,“挥斥方遒”“浪遏飞舟”之语,来源于毛泽东同志的词作《沁园春·长沙》。自1957年首发于《诗刊》一月号以后,至今六十余年,这阕词影响了中国一代代学子。

  气势恢宏的传世之作《沁园春·长沙》,实际创作于1925年晚秋。当时,32岁的毛泽东再次离别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眼见长沙湘江上的美丽秋景,联想当时的革命形势,毛泽东在词中回顾了自己“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光。1914年,毛泽东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至1918年离开。他21岁至25岁的年华,在校园度过,却也一直思量校园外、当时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祸福命运?

  “挥斥方遒”,字面上指的是青年人热情奔放、劲头十足。“挥斥”,语出《庄子·田子方》中的“挥斥八极”。其实,很大程度上,伟人也是在思量人类之命运、宇宙之无穷。

  至于“浪遏飞舟”,全句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者自注是这样写的:“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从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创作的缘起、填词、发表的过程来看——1925年距离1918年已经7年;1957年距离1925年则又是32年。这32年,“天翻地覆慨而慷”。1957年11月,早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领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苏学生的时候,他热情洋溢地讲道:“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回溯历史,眼看当下。当下的中国,不再是一百多年前积贫积弱的时代。当我们的国家历经各种艰难,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终于以较快的速度一步步发展壮大,这才有了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局面。

  但生活在今日之世界的国人,可以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躺平”享受了吗?显然,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如此,毕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何况如今的世界,也并非风平浪静。

  “非常之世,需要非常之见地。时代洪流浩浩荡荡,年轻人该如何上下求索,振臂一呼,迸发青春力量?时事热点反反复复,年轻人该如何洞察辨析,指点江山,激荡社会关切。”从参赛来稿中,确实能够看到不少同学对邀请函上这段话是仔细琢磨、思考过的。

  妙笔奖获得者上海市曹杨二中王子余同学的《小国的眼泪》、上海市奉贤中学张顾成同学的《关于乡村现况、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与观点》,读来都令人受启发、给人以新收获。

  王子余对这样一个新闻事件发表看法——2023年1月,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正式要求法国撤军,成为该地区继马里之后第二个要求法方撤军的国家。他认为,对布基纳法索人民奋斗以求独立,以及哪怕名义上独立以后仍受到前宗主国压迫之事,我们不应抱以冷漠——“因为透过那一滴滴晶莹剔透的眼泪能够望见的,何尝不是过往的我们”。纵观王子余同学的文章,可以看到,这样的思考,有深度;这样的行文,有力量!

  张顾成同学文章的特点则是,颇多篇幅怀有对自己家乡的深度观察与思考。这一点,难能可贵!毛泽东有许多文章写到家乡湖南——诗有《到韶山》,文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可见家乡题材不仅仅是作文富矿,也是青年人观察社会的着眼点。

  青少年对家国之关心,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就中国来说,在过往的岁月里,许多对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都曾经在青少年时期就关心时事,心怀大志。1900年,当经历戊戌变法失败的梁启超流亡海外之际,曾写下《少年中国说》,其中一句“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哪怕历经百余年风雨,读来仍能令人血脉偾张。当时中国的情形,已坏到了极致。可梁启超号召同道,“自今以往,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也就是说,他希望国人不要只寻思慨叹当下,而要放眼未来——“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梁启超笔下梦想中的少年中国,当然不仅仅希望年轻人要有少年心,也希望上了年岁的人仍保留有少年心。

  可即便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说》后十余年,清王朝灭亡、民国成立,却也未能令“老大之中国”恢复少年心。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竭力勉励青年要“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

  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如同点亮一束不灭的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与会代表平均年龄27.7岁,最小的不过19岁。日后,长征的队伍里,一半以上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

  中国一代代热血青年中,不乏为时代把脉者,不乏前瞻而深入思考者。中国这一起码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拥有三千五百年有文字记录的历史的国度,生生不息,作为21世纪20年代的青年,他们接过了火炬……主笔|姜浩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