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中医药里的“中式智慧”

日期:2023-06-2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中医药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千百年来治病救人的医学思想和技术,更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底蕴和中式智慧。
记者|周 洁


  端午佳节,粽叶飘香。很多人家除了包粽子、赛龙舟外,还会插艾叶、挂菖蒲、佩香囊、洗药浴、饮药酒......艾叶、菖蒲、雄黄以及香囊中的草药,大部分具有解毒、防瘟疫等功效。端午习俗的背后,是中医的健康管理之道——

  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端午节前后正值初夏季节,天气逐渐炎热,雨水也渐渐增多,蚊虫滋生,细菌和病毒开始繁殖,易诱发瘟疫疾病传播,因此古人认为端午应注重清净自然、辟邪祛灾。

  不仅是端午,中医药在我国农历节气以及吃穿住行方面,一向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侬我侬,忒煞情多。它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千百年来治病救人的医学思想和技术,更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底蕴和中式智慧。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先生所言:“中医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整体关联、动态平衡、顺应自然、中和为用、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等理念为内核,从整体生命观出发构建起一整套有关摄生、持生、达生、养生、强生、尊生、贵生等等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用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而当下,无疑是我国传统医药焕发青春,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机遇。


中医治病更看人


  人。一撇一捺,缺一不可。这种相辅相生之道,在中医学也是一脉相承。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如此形容:“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医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所有文化一样,经历了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的过程,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都对中医药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医学将人体看成气、形、神的统一体,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人之所以生病,中医学认为,本质就是阴阳二气动态的平衡受到了破坏。

  通过“望闻问切”,中医判断邪正消长,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纠正阴阳失衡时,中医并非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而是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而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其中,“天人感应”是解释天人关系的一种重要主张。“天人相感,阴阳相和”,宇宙和人是相互交通的,这种观念也被中医学吸收,中医学认为,人体器官各有不同的功能,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某部分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整个身体或其他器官。而全身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到局部病理变化。

  中医学还根据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

  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故肾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中医学还认为,人应该放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进行观察和研究,要结合四时季节、地理水土、社会生活、思想情绪等方面的变化。这又涉及中医学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学说,即阴阳学说。

  最初,阴阳指的是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后来,阴阳的内涵也不断扩展,成为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中医认为人体内有阴阳之分,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分泌物、精液等。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中医治的是病,也是人,并且其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是治病。《黄帝内经》明言:“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神安宁,则一身得安。心神不宁,则一身失调,各不相安。

  因此,中医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中医学因此强调要因时因地的四季节气养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吃穿住行与健康息息相关;“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其内核就是让每个人都保持身心健康,都不生病。而这一点,和当下现代医学强调的“预防大于治疗”何其相似呢。

  正是在天人合一的总体思想背景下,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科学)基本思想,逐渐构建起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气血津液、辨证论治、药性归经等一套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中国自己的科学传统


  “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蕴含了中华文化深邃的哲学智慧,“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成为中医大家,也须得其中真味。如药王孙思邈所著:“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

上图:中医望闻问切。


  相传三国时期,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棵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棵杏树。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

  杏子成熟后,他又建了一个“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董奉又将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施舍的粮食达数十万斗。自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

  董奉的行为完美诠释了想成为大医的另一个要求。除了精湛的技术,更要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如《大医精诚》言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正所谓“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仁医仁术”。

  按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法,医家属于“子部”,重点关注生命健康领域的问题。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医药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彼此交融促进,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自然、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及理论升华,是中国古代“科学+哲学”的结晶。


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

  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龙门石窟的药方洞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多达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了重要的作用。

  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步入新时代,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太极拳”先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

上图:患者在沧州市新华区道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接受理疗、针灸治疗。


  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陆续制定颁布89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推动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传统医学决议》,发布《世界卫生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

  2019年召开的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外感病、脏腑症等中医病症名称,成为国际疾病“通用语言”。

  更让人高兴的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在欧洲,中医师、针灸师就有12万人之多。全世界70多个国家制订了中草药法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各种类型的传统医药机构。国际上中医药从业人员有30万—50万人。

  中医药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内核,更蕴含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医是个“宝”,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医学中蕴含的“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以人为本、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也有助于推动建设一个更美丽的新世界。记者|周 洁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