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一江春水艺缘深

日期:2023-09-1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版画与评弹,作为启东与上海之间文化的纽带与桥梁,真可谓花开两朵,同气连枝。
记者|王悦阳


  上海与启东尽管隔江相望,却始终彼此为邻,多年来,两地之间的艺术交流更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尤其是版画与评弹,作为启东与上海之间文化的纽带与桥梁,真可谓花开两朵,同气连枝,尤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绚烂多姿的版画艺术,吴侬软语的评弹新腔,使得两地艺术交流愈发频繁,互相影响,彼此促进,奇花异香,别样娇美。


版画联展,为未来提供多样可能


  2023年的初夏,绚烂的阳光照耀在中国启东国际版画艺术中心——启东美术馆的粉墙黛瓦之上,显示出别样的朝气与蓬勃之姿,宽大的展厅内,异彩纷呈的版画艺术佳作齐聚一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感。这是一座建成于2021年的艺术中心,集版画院、版画博物馆、美术馆、名家版画创作室、水印版画实验室、休闲文创区为一体,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目前已成为启东文化的金名片。此时此刻,酷热难挡艺术家们的脚步,来自上海与启东两地的老中青几代版画家在此汇聚一堂,别开生面地举办了一次名为“一江春水”的上海、启东版画作品交流展。

上图:《“一江春水”·上海启东版画交流展》今年6月29日在启东美术馆开幕。摄影/沈琳


  正如此次策展人,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所介绍的那样,上海、启东版画界素来多有交往,相互借鉴学习,曾为中国版画艺术留下了诸多佳话。此次由中共启东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启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启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启东市美术家协会、启东版画院(启东市美术馆)承办的《“一江春水”·上海启东版画交流展》,是近年来两地规模最大、作者人数最多、水平最高的版画艺术交流展,可以说基本呈现了上海、启东当下版画创作的整体艺术风貌,也势必为上海、启东两地版画艺术今后的交流、发展书写新的篇章,奠定新的基石,成为上海、启东的一大文化盛事。

  走进展厅,风格多元,各具特色的版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此次展览所展出的近70多件版画作品,包括了木刻、套色木刻、铜版、石版、丝网版以及数码水印、综合版等各个版画品种,既让观众看到当年鲁迅所倡导的中国现代新兴木刻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注重刻制技艺的优良传统在今天所得到的继承、发扬和光大,又领略了版画艺术在当下更为多元的样貌。仔细欣赏,不难发现,参加本次展览固然有不少蜚声版画界的知名艺术家,诸如上海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沈雪江,副主任金祥龙、沈有福,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副秘书长朱建辉,副院长章水雄、朱海燕等,但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展览的主体参与者,大都是上海、启东的中青年优秀版画艺术家们——来自启东的艺术家陈刚带有传统水墨画韵味的《馨》,滕铠骏带有强烈黑白对比的《碧海潮生》,以及上海的版画家陈晓云充满民间艺术趣味的《十八相送》,崔晶创作的丝网版画《相守》所带来的强烈色彩冲击力,以及朱珂橙创作的极具现代感的作品《静止的被动》……他们虽然背景各异,创作风格不同,却都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准与深刻的思想性,体现了两地版画创作后继有人、人才辈出的喜人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视觉图像媒介异常丰富与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版画如何杀成一条血路,既保持本体特色而又有新的突破创新?参加本次展览的两地艺术家可以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异花新果”。正如张立行所评价的那样:“近年来,学界对中国版画的当代性课题越来越关注。中国当代版画在传统版画批判现实、再现生活及凸现语言的审美历程基础上,已经开始转换到主体精神的自觉、观念形态的创造和新媒材的试验这些当代性审美品格的确立上。参加本次展览的两地不少版画家对当代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自身内心真实的探寻和版画固有边界的拓展上,着力甚多,并已在他们的参展作品中得以不同程度的精彩呈现,令我们进一步体认到版画的媒介化以及印刷概念的延展是当代版画与传统版画的分野,从本质上将版画从纯粹的绘画范畴中剥离出来,从而使版画成为一种跨媒介的综合表达体,极大拓展了版画的艺术表现力和作品形态”,为版画未来发展提供了多样性的可能。”


启东版画,独树一帜的艺术成就


  启东,是长江三角洲平原上一块年轻的沃土。尽管这里成陆的时间只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但江河之灵通、大海之豪博,启东人作为拓荒者天生具有勤劳聪慧、开拓进取的群体特性,“启东版画”就是在这样一块独特的土壤中培育、成长起来的。

  众所周知,版画起源于中国。木刻水印技术是中国印刷术的一大发明,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启东水印版画技术源于传统,又得益于江苏水印木刻流派的纷呈,成为江苏水印木刻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自成面貌。2015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启东版画院建院三十周年作品展”学术研讨会上,著名版画家朱琴葆这样评价启东版画:“今天看到启东100件版画作品整体呈现在面前,很震撼,原来江苏水印木刻传承最好的是启东”。这是对启东版画极高的评价。

  “从新兴木刻运动先驱陈九到‘木屑花’业余木刻小组,再到全国第一个版画院的建立,以及今天的国际版画艺术中心,启东版画已有87年的历史。”追溯起启东版画的历史,朱建辉不无自豪地向《新民周刊》记者介绍道。上世纪30年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现代木刻虽发祥于上海,但对启东籍老一辈版画艺术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得以在启东这块土地上播下了现代版画艺术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后,启东版画创作更是风起云涌,硕果累累,在中国版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版画第一院”——启东版画院的创立,启东更成为国内版画创作、研究、传播的重镇之一,推动了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

  追寻历史的脚步探寻文化的源头,早在1936年,启东木刻家陈九在上海新华艺专求学时就投身左翼文艺组织的“刀力木刻研究会”,1938年陈九在武汉被选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1939年初进入延安鲁艺美术系木刻研究会,后入编晋察军区抗敌剧社任美术组组长。1943年12月在河北阜平反“扫荡”中不幸被捕,英勇牺牲,时年27岁。陈九生前就是知名版画家,其作品被收入《全国抗战版画第一辑》,成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他是启东版画的开创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版画这一艺术样式更得以在启东这片土地开出绚烂的花朵。1959年,受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启东“木屑花”业余木刻小组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建立后最早的群众性业余木刻组织之一。由张一才、董葆发为正副组长,李汉平、施汉鼎为干事的“木屑花”业余木刻组以《木屑花》木刻手拓本作为交流学习的平台,吸引了一批业余美术爱好者。1961年“第一届江苏省版画展”上,启东34件木刻版画作品入选,次年“江苏省版画展”来启东展出,版画家陆地、吴俊发、黄丕谟、张新予、严学优等专家专程来启参观、写生,并为“木屑花”木刻小组进行了业务辅导,对启东版画创作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图:劈风斩浪(木版水印)施汉鼎。右图:炎夏乐章 (水印木刻)  陆蕴辉、丁立松。


  辛勤的付出必然换来可喜的成绩。自1963年起,启东版画家施汉鼎、丁立松、李汉平等作品开始陆续入选全国展览和出国展览,极大地调动了启东版画作者的创作热情。据朱建辉介绍,在“木屑花”木刻组的26年里,可以说水印木刻是启东版画的一大特色。十年间有多件优秀作品问世,如施汉鼎的《渔港明珠》《劈风斩浪》、丁立松的《打靶归途》、李汉平的《鱼满仓》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73年集体创作的水印木刻连环画《浪花渡》,入选了“全国连环画、中国画作品展览”,填补了水印木刻连环画艺术表现手法的空白。“这批作品注重水印木刻的表现手法,发挥水印版画的语言特点,使刀味、木味、水味高度统一,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充分展示出水印木刻的韵味。”说起当年的辉煌成绩,朱建辉依旧难掩兴奋之情。

  之后,启东版画家没有停下脚步。不仅邀请诸多江苏版画名家来启讲座辅导,而且北上中央美院登门拜访李桦、王琦等教授,使业余作者的水平不断提升到一定的学术水平。一批年轻版画家如袁振璜、黄锦圩、陆士斌、张天星等分别考入艺术院校深造。1983年,施汉鼎与吴俊发、黄丕谟、张新予合著《木刻技法》一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版画创作迎来新的突破,业余作者秦启刚、张正忠在“全国农民画展”中双双获奖;1984年陆蕴辉、丁立松合作的《炎夏乐章》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获铜奖,这些成果的取得加快了成立启东版画院的步伐。

  历史必将记住这一时刻。1985年4月4日,中国第一个版画院——启东版画院宣告成立,由吴俊发先生担任名誉院长、李平凡、张一才担任顾问、丁立松任副院长、施汉鼎担任艺术指导组组长,这标志着启东版画创作由业余走向了专业创作的轨道。启东版画院的建立,不仅开启了全国专业版画院的先河,更开创了启东版画事业新局面。

  版画院成立至今的几十年时间里,启东版画家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传统,创作出了一批个性鲜明的精品力作。对此,朱建辉有极为精准的定位与评价:“给人印象至深的是启东版画家画面的精致、线条的流畅、墨彩的律动,以及作品所散发出的艺术趣味和精神文化。启东水印版画作品水印技法娴熟,把水墨韵味的运用体现在以物象结构构成为主体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上,既把中国传统的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拓宽了现代水印版画的表现领域。”也正因此,启东的水印版画从二十一世纪开始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以本体语言的不断丰富、表达能力的不断加强、精神文化的不断提升为切入点,既继承了传统文化之精华、吸取了世界先进文化之成果,又源于火热的生活,富有浓郁的江海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这些作品尽管风格迥异,精神诉求和艺术取向各不相同,但作品反映的都是改革开放时代征程中独特的人生感悟,透射出的是中国大地日新月异、繁荣灿烂的社会发展壮景和中国精神。

上图:启东版画院青年版画创作高研班。


  87年光辉岁月弹指而过,一代代艺术家留下的经典作品却铭记于人们的心中。在这87年时光里,启东版画创作硕果累累。共有230件(次)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国际展览以及在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中获奖,92件作品被各级美术馆(博物馆)等收藏,70多件(次)作品赴欧、亚、美等洲的国家和地区展出,16位启东版画家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不仅出版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出版物,更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陈列馆、江苏省美术馆、四川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以及台北、纽约、剑桥等城市多次举办启东版画展和个人版画展,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如吴俊发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启东版画家们,仍然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年轻的一代如同接力棒似地在艺术实践上,不停顿地进行新的探索,坚持不懈,更加努力,比他们的前辈更富有创造性地工作,成绩斐然,版苑殊风流,光耀艺坛,所以就有了更好的收获”。


《板凳姑娘》,为“启东评弹”再创辉煌


  3月27日,上海兰心大戏院;4月12日,成都金沙剧院;6月2日,天津中国大戏院……35场,超百万进场人次,由启东市评弹团创作的中篇评弹《板凳姑娘》自推出后,就让业内外人士惊喜不已,既叫好更叫座,热烈的讨论一直持续至今。不少观众更是边看边落泪,纷纷表示“超出预期”。对此,启东市评弹团团长陈燕表示,启东是评弹在吴语地区传播的一片热土,启东评弹人融会贯通、取其精华,逐渐形成了极具本地曲艺特色的“启东评弹”。“文艺作品一味迎合市场,容易丧失自我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但中篇评弹《板凳姑娘》证明了‘鱼和熊掌’并非不可兼得。”

上图:启东市评弹团创作的中篇评弹《板凳姑娘》。


  身高只有1.1米,凭借板凳“走路”,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15岁”的启东姑娘苏晓琳,活成了世人眼中的奇迹,还为无数人的梦想“插上了翅膀”。时长120分钟的中篇评弹《板凳姑娘》,正是用评弹这一江南人民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讲述“中国好人”苏晓琳故事的作品,用吴侬软语讲述她自强不息、身残志坚、挑战命运,最后成为中国好人、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

  中国曲协原副主席,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薇对这部中篇评弹不吝赞美之词:“《板凳姑娘》选材真实,编排合理,达到了示范性的高度,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巧妙的空间变化、大胆的设计和敏感的捕捉,展现出当代评弹的精髓。”天津曲艺团编剧,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获奖者杨妤捷看完之后更是眼眶湿润,兴奋不已。“这部作品拓宽了观众的视野,是代表启东文化品牌建设成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诚意之作。”在杨妤捷看来,这部作品一大亮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每个角色设定都很自然,演员的表演也是教科书级别。

上图:启东是评弹在吴语地区传播的一片热土,启东评弹人融会贯通、取其精华,逐渐形成了极具本地曲艺特色的“启东评弹”。


  感动,源于真实。《板凳姑娘》导演陆建华表示,这部剧排了多久,就打磨了多久。反复斟酌的,不仅仅是表演动作,场景形态、衣服颜色、光线运用……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说书人张小平串起了整个故事,每一回书,都有不同的演员饰演不同人生阶段的苏晓琳。整个画面,不渲染不做作,就像一张老照片一样,典雅而隽永。一点一滴,让角色长到身上。市评弹团演员查碧华和沈兰燕扮演的引路人和苏晓琳,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但鲜为人知的是,为演好这两个角色,她们在排练厅里所受的煎熬。沈兰燕说:“在剧里,我重新去摸索如何塑造人物,如何与角色合二为一。”回忆起排练的日子,查碧华笑着说不知道自己怎么熬过来的:“每天都改变一点点。一旦入戏,角色就长到身上了。这部戏让我脱胎换骨,变成了另外一个自己。”

  除了查碧华、成爱华等启东市评弹团的优秀演员加入,《板凳姑娘》还邀请了众多启东籍的评弹演员,如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副团长蒋春雷、上海评弹团的名家黄海华、苏州评弹团的青年演员杨柳,徐桂芳、吴静慧等知名评弹演员的加入,也让作品增色不少。《生日许愿》《上岗受挫》《桥洞转折》《收获爱情》《追梦成真》等5个回目,让听众在感受评弹艺术魅力的同时,汲取满满的正能量。沪苏两地强大的演员阵容、扣人心弦的故事、优美动听的曲调,让无数观众深深记住了这个坚强的启东姑娘。

上图:评弹《板凳姑娘》演出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出身启东的上海评弹团名家黄海华,在《板凳姑娘》中不仅担纲男主角,也成了启东市评弹团里青年演员的指导老师,演完这个剧,他还将自己的演出费全部捐给了人物原型苏晓琳。面对陈燕团长表扬“有了这次合作,我们团里演员的整体水准都有了提高”,而黄海华却连连摆手:“我只是尽力为家乡的评弹团做一些小事。”

  说起启东与评弹的渊源,由来已久。苏州评弹,是吴语地区音乐文化当中最为重要的曲种之一,也是吴语地区最为成熟、最具特色、最有历史、最有内涵的曲艺品种。经国务院批准,苏州评弹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上,江南江北往来日益密切,评弹也在启东落地生根。作为评弹重生的热土,启东先辈们融会贯通取其精华,逐渐形成了极具本地曲艺特色的“启东评弹”,现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启东评弹”具有长江以北独特的启海地方色彩,兼收苏州评弹南调韵味,音乐、语言相间的表现形式兼融文学与艺术的魅力。艺人们用启海方言和“理、味、趣、细、技”的唱法演绎通俗且紧凑的情节故事,同时辅之以琵琶、三弦伴奏和醒木、扇子、手绢等道具,整场演出行云流水、婉转抒情。

  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评弹在启东始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介绍,20世纪50年代,启东几乎每个乡镇、公社都设有书场,如今启东还有瀛东书厅作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在《板凳姑娘》等一批新创中篇的带动下,启东评弹文化蔚然成风。

  启东市评弹团从上世纪50年代建团起,至今已有近七十年的历史,近年来在评弹艺术领域颇具异彩,据统计,截至目前,启东市评弹团培养了11位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从启东走出的评弹演员遍布评弹界,称为中国评弹的“启东现象”,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团长蒋春雷即是启东人,上海评弹团的国家一级演员黄海华、陆锦花也是启东籍评弹演员。

  此次具有现象级的中篇评弹《板凳姑娘》,不仅为启东历史悠久的“启东评弹”再创辉煌,作为一个现代题材的评弹中篇作品,在近2个小时的演出中,一方面把传统评弹的“说、噱、逗、唱、演”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因为其表现题材来源于生活,贴近时代与群众,符合时代特征,给予人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力量,因而得到了广大观众朋友的赞赏和喜爱。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走进群众,走进生活,不忘传统,守正创新,因而《板凳姑娘》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与欢迎,也为启东打造“全国曲艺之乡”做好了准备。记者|王悦阳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