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2024,要振奋啊!

日期:2023-12-2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唯有在越来越足的高质量发展成色里,全国人民的信心不断提“振”,民族“振”兴才会向前迈出坚实步伐。
主笔|姜浩峰


  “振”,这是2023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3”所揭晓的国内年度热字。同时,还揭晓了国内年度热词——“高质量发展”。而“危”“ChatGPT”当选年度国际字、国际词。

  作为连续12年参与“汉语盘点”活动的评审专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振”和“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前后者互为因果。

  回看2023年,就全球来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在深刻调整。这样的格局之下,中国不仅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且稳中有进。按照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的分析,中国“在化解风险中牢牢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接下来,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上图:自贸区陆家嘴金融片区已成为国内金融要素市场最完备、金融机构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跃、金融人才最丰富的区域。摄影/陈梦泽


“高质量发展”的速度


  2023年11月2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于法国巴黎发布报告称,2023年中国经济预计将增长5.2%,高于此前预期。

  事实上,近阶段,不止一家权威国际机构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3年11月7日表示,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政府2023年的增长目标,反映出强劲的复苏。IMF预计中国实际GDP在2023年将增长5.4%,2024年增速为4.6%。中新社的报道称,相比10月《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值,IMF对中国经济2023年和2024年的预测值均上调了0.4个百分点,原因是第三季度的增长表现强于预期以及最近发布的一系列政策。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普,也于2023年12月7日在北京披露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标普全球中国区主席、标普信评首席执行官黄直表示,标普对于中国经济持有比较谨慎乐观的看法,将2023年中国GDP的增速调升至5.4%,预期2024年中国GDP的增速将在4.6%,与2020和2023年间的均值大致持平。

  比起高速增长期动辄超过10%的经济增速来,貌似如今5%左右的经济增速较慢。但这样的判断并不十分准确。目前更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进一步增大,较之前小的经济增长百分比下,有着较之前更大的经济增长绝对值。新华社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59.3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2023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三分之一,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引擎。“跟去年(2022年)相比,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发展的成绩是令人信服的,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 。

  十年翻一番!从时间线来看,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2021年,我国GDP相继跨越60万亿元、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100万亿元、110万亿元大关,2022年突破120万亿元。纵向看,目前我国每年GDP增量,已远超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年GDP——也就是说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大约相当于增加一个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我国经济1个百分点增速带来的增量,相当于10年前的约2.1个百分点。如果按照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来估算,则2023年中国GDP将达到126万亿元。6万亿元的年增量,是超过十年前的年增量的。由此带来的是人均GDP有了新突破。

  10年来,我国人均GDP从43497元增长到856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741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在刘元春看来,“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刘元春分析,“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含金量将进一步提升”。


“高”在哪里?


上图:2023年12月8日拍摄的广东鹤港高速高栏港枢纽。


  近日,《新民周刊》记者在广东中山采访时发现,该市“工改”颇受瞩目。所谓“工改”,全称是“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自“工改”以来,中山全市范围内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1万亩。2023年12月的统计数字显示,当年中山拆除整理超1.7万亩低效工业用地,提前完成年初制定的1.5万亩任务目标。

  回看这些“工改”之地,在改革开放以来,确实曾经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过不错的收益,甚至可以说带来过很大的收益,也一度成就了中山“制造业之都”之名。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之初,自港澳地区转移到珠三角腹地的相当一部分来料加工等产业,就落户中山。比起国际大都市香港来,当时城市化率较低的珠三角,有着许多廉价土地。与此相比,一些企业当时本在香港从事生产,其购买或者租用的是“工厦”,也就是多层甚至高层的楼宇用于制衣厂等之用,很难扩大再生产。而港澳商人到内地后,当时哪怕感觉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交通不便,却也能在珠三角腹地迅速放大产能。

  在经历了颇为粗放又快速的发展阶段以后,珠三角面临自身的产业升级。这些上世纪最后二十年兴建起来的厂房等等,已经不适应当下企业的建筑需求。拆除旧厂房,对区域土地通过不同方式厘清产权归属等,然后统一规划,使得这些土地能够完成一次蜕变。多处现代化园区拔地而起之际,诸如广深高铁、中山—南沙—虎门城际、深茂铁路、深江铁路等等,以及港珠澳大桥、即将建成通车的深中通道等等,已经将从珠江口、狮子洋,到伶仃洋的东西两岸紧密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也有许多交通方式深度串联。在中山,诸如明阳电器、华帝股份等本土头部企业纷纷通过“工改”实现增资扩产,欧普照明、建华控股等外迁优质企业选择回归中山、继续投资制造业。

  随之而来的,则是中山的产业配套及服务体系继续不断完善。例如,中山成功推动了古神公路与古镇快线互通立交工程、阜港东路水厂至山嘴段DN400水泥管改DN600管工程、110千伏大岑输变电站等28个“工改”基础设施项目动工建设等等。

  高质量发展当然不仅仅在于拆旧建新。比如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城中老房子不可能统统一拆了之。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判断留、改、拆,又如何将留下的老房子、老街区变得更宜居宜业,各区都在不断探索。

  以长宁区为例。该区早在“十二五”末就率先完成了二级以下成片旧里的改造。接下来的任务,主要不在动拆迁了。2023年,长宁本着“解忧纾困”的考量,在基本完成全区24.6万平方米非成套房屋改造的基础上,根据全上海“两旧一村”改造的部署,启动了里弄房屋卫生设施、小梁薄板房屋等改造,力争五年内全面完成。与长宁区相近,普陀区目前重点围绕“安居、宜居、乐居、美居”四个方面,深入推进住宅小区各项居住民生工程,将集中精力推进“小梁薄板”不成套房屋改造。针对解决“悬空老人”上下楼问题的老房子加电梯工程,普陀区提出,将之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规、建、管”一体化、全周期、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改造老屋是为了市民有更好的生活状态,而城市景观、风貌之提升,同样让生活更美好。长宁区推动中山公园百年公园与华东政法大学百年校园融合开放,2023年上半年中山公园1号门区域全面打开,游船码头投入运营。这让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立东感觉特别欣慰。陈立东在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辖区工作了20多年。20年前,作为长宁区人大代表的他多次提出“打开中山公园围墙,让市民走进公园”的建议,但受到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实施。“如今,经过几代长宁人的努力,中山公园围墙终于打开了,我也圆了一个老代表的梦了。”陈立东说。艺术愚园、人文新华、静雅武夷、漫步番禺,长宁区的美丽街区建设不断扩大效应,愚园路、武夷路分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市级旅游休闲街区。

  上海各区新一轮产业赋能,也在稳步推进。普陀区发现,“十四五”以来,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22年区级税收中,61.5%产生自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撑。在2023年9月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普陀区区长肖文高称:“为顺应产业变革趋势,我们将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和生命健康作为四大重点培育产业,纳入全市产业地图,提出了‘411产业倍增’计划,实现了四大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刘元春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并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刘元春看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高生产要素的匹配效率、促进生产要素的顺畅流通、激发生产要素的创新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有利于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变革。“发展数字经济,是我们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刘元春说。

  有数据表明,2012—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39.8%,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于经济活动已具备较雄厚的硬件基础,许多方面位居世界前列。在2023年12月21日举行的上海市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提到,上海要以大模型人工智能支持工业服务业发展,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打造零碳金融中心。

  高质量发展“高”在哪里,大致有清楚的方向了。


高质量发展有没有险滩



上图:2023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斐洛里庄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 


  在刘元春看来,国内外环境不断发展变化,当前,中国所遇到的情况已不再是如当年那般顺势而上、相对平稳的大环境。

  以外交层面来看,2022年11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期间,中美元首举行会晤,达成了不少共识。然而,到了2023年初,美国方面已有不少变卦之处。此前,美方单方面宣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于2023年癸卯正月十五访华,之后又自说自话宣称不来了。如此等等,令人感觉中美关系遇到了波折。然而,此后,随着2023年6月起,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长耶伦、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商务部长雷蒙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先后访华,给人的感觉是中美之间关系在和缓。及至11月,中美元首在旧金山会晤就中美关系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深入沟通并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确定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

  然而,中美关系能否稳步发展?2023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亨利·基辛格博士去世。这位在2023年刚度过百岁生日就又来华访问的老人,见证了半个世纪中美风云。在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与布林肯通电话时,王毅特别在向基辛格博士表示深切哀悼的同时,讲道“基辛格博士始终主张中美两个大国应当相互尊重、共同演进,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多次强调美方应充分理解台湾问题对中方的重要性,他留下的外交遗产值得后人弘扬和发展”。

  正如王毅所说,中美关系若健康稳定发展,将造福两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同时又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畴。”这一判断,在2023年又有了颇多具体体现。在旧金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因中美元首峰会顺利进行而进展愈加顺利,成果成色十足。“亚太经合组织必须利用技术和经济进步,继续释放本地区的巨大潜力和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所有环境挑战。”APEC《旧金山宣言》如此写道。

  无论是在俄乌冲突中亮出中国立场,还是在巴以冲突中希望以“两国方案”解决争端,中国智慧、中国策略在世界局部冲突上显露出一定的“药效”。特别是斡旋伊朗、沙特在北京和解、恢复外交关系,显示了中国的外交实力与魅力。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各类冲突能否在2024年全都得到解决?目前看,似乎尚有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要做到“风景这边独好”,更需要自身的定力。

  就国内而言,尽管经济总体向好发展——中国经济被大多数国际评级机构所看好,可确实也有一些指标看上去成色不足。比如A股市场——上证综指多次跌到3000点以下。如此绿色,不仅令股民感叹,更令一些并不十分关注股市者也为中国经济有所担忧。当然,不乏久在股市冲浪者认为,中国股市与整个中国经济的关联度不大。

  在2024年即将到来之际,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撰文称,要“让中国股市恢复性上涨到4000点以上、5000点以上,持续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滕泰认为,股市之上涨,与银行大幅降息以及给老百姓发钱,这三项结合,可以共同促进提振消费。当消费提振,也即终端需求活跃、旺盛起来,经济循环才能变得更有价值。在滕泰看来,2023年房地产投资在一些地方是负增长的,还有一些地方民间投资负增长、制造业和基本建设投资下滑,“直接原因是投资过剩,根本原因是最终消费需求不足的必然结果”。

  似乎是应和滕泰等经济学学者所说,2023年12月22日,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相继发布通告,调整存款挂牌利率。与此前一样,国有五大行和招商银行本次下调力度及下调后的存款利率水平保持一致。其中,3个月、6个月、一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至1.15%、1.35%和1.45%,两年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至1.65%,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分别至1.95%和2.00%。这是2023年内各大银行第三次降息!

  此前,2023年12月14日,京沪楼市在同一天发布“新政”。调整普通住房认定标准、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下限等等,无不是在有利于潜在的买房者。特别是首套自住和二套改善型潜在购房者,似乎都感受到了“买入信号”。然而,下一步,全国各地楼市会否同步提振?目前看,恐怕分化的概率并不小。这也是因何京沪等一线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每每只是微调,及至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才放了一回大招之故。即便是“放大招”,仔细看来,在同一座城市的各个区域执行的政策还不尽相同。比如上海的宝山区,与五个新城一起,成为二套首付仅需四成的区域,其他区域二套首付则为五成;再比如北京的城六区首套房、二套房利率下限分别为4.3%和4.8%;非城六区首套房、二套房利率下限分别为4.2%和4.75%。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此次下调房贷利率,说明落实了此前央行的‘双降’政策导向,有助于促进月供或按揭贷款成本的降低。同时比如北京的城六区和非城六区的操作,上海的五个新城加宝山与其他区域的不同操作,都是有助于基于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单就北京来说,是更好落实北京郊区市场的产城融合等工作目标导向。”

  严跃进所说央行的“双降”政策,系2023年8月31日,央行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共同发布。其中有这样一段——“对于贷款购买商品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不低于20%,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不低于30%。”不过,“不低于”这一意思表示,并不代表各地都必须执行首套20%、二套30%的首付标准。而京沪迟至这一“双降”政策发布两个多月以后才推出各自的本市标准,可见其背后的精准测算。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的话,中国的楼市基本面仍然是健康的。毕竟,中国并不鼓励似当年美国房利美(Fannie Mae)与房地美(Freddie Mac)搞趋于首付“零元购”那般的把戏。在此前房地产市场突然爆热时,中央也是三令五申“房住不炒”。“房住不炒”与“鼓励改善”并不矛盾。

  北京海归协会经济学家金融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创经济学论坛理事长高连奎则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真正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的是资本,而不是货币。货币并不天然向资本转化。2024年,我们更该关注央行种种货币政策下,‘货币资本转化比’是否变高了。如是,则证明中国经济活跃度在提振中。”无疑,“货币资本转化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地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唯有在越来越足的高质量发展成色里,全国人民的信心不断提“振”,民族“振”兴才会向前迈出坚实步伐。主笔|姜浩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