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今人为什么要读古文?

日期:2024-03-2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有时候我们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啊呀,以前的东西竟然还管用”——其实刚好相反,我们至今仍然活在先哲的圈子里,没能跳脱出去。也许科技是飞速进步了,但人文上仍然是他们奠定的思想底座。
记者|阙 政


  说到中国古典的经史子集,就好像天边古老的星辰——时不时闪过一丝光芒,很快又被城市里此起彼伏的霓虹灯影所掩映。充满智慧的古人,好像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很遥远;泛黄的线装古籍,好像轻易也不会被翻开。

  都知道中国的古文里满是宝藏,但缺了那把洛阳铲,凭一己之力似乎总是挖不动,有时候鼓起勇气走进宝山,仍不免落个双手空空……

  然而在网络读书平台,又不时有解读古文的名师火出圈:讲《诗经》《楚辞》的骆玉明老师,讲《世说新语》的戴建业老师,讲《古文观止》《孙子兵法》的邵鑫老师……

  今人曾经远古文,今人如今又再拾古文。就此现象,记者采访了曾经的北大文学社社长、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第一届总冠军邵鑫——由他主讲的“邵鑫读书”在平台上的总点击已经破亿次。他的学生里,有孩子,也有成年人,他们为何今时今日仍然热衷于古文学习?


古籍不是故纸堆


  《论语》可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古籍了。作为儒家经典,这本孔子语录中有大量的句子已经成为如今惯用的成语,比如不亦乐乎、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名正言顺、有教无类、文质彬彬、近悦远来、欲速不达……而《论语》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名句,至今也仍然在影响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哲学,本身是围绕人生问题的思考。”邵鑫说,“古籍不是故纸堆,如果你只是把《论语》当作谈资,想从中获得一些功利性的用途,那你可能没有真正读懂《论语》。北宋理学家程颐曾经说过:‘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今人读古文,要能走得进,也要能走得出。所谓走得出,就是读完之后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

上图:邵鑫。


  《论语》的开篇就让邵鑫印象深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篇,上来就是这三句话。古代的学和习是不同意思,学是对知识的掌握,习是在现实中的实践。孔子这句话说的是通过学习知识和实践知识去获得成就感,获得快乐,学习本身就是打开世界的良好方式。再看‘有朋自远方来’,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经验:从小到大我们很多志同道合的人都是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的。如果不学习,可能结识不了多少朋友。到了‘人不知而不愠’,又是一种更高的君子境界,是学习提高修养之后才可能达到的。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他的语录涉及方方面面,乃至整个人生,但你看他把学习放在开篇,他主张的学习是为人生的,而不是应试教育,考上大学之后就不用学了。”

  今人推崇的“终身学习”,原来先秦儒家经典中已经有了。“有时候我们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啊呀,以前的东西竟然还管用’——其实刚好相反,我们至今仍然活在先哲的圈子里,没能跳脱出去。也许科技是飞速进步了,但人文上仍然是他们奠定的思想底座。”邵鑫感慨,“今时今日的牛人,也许50年后已经没人记得他讲过的话;但是孔子的话,2000多年后我们还在讨论。”

  在他看来,如果每个家长都能好好读一读《论语》,那么很多关于教育的焦虑、无休无止的内卷,就能迎刃而解:“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教育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不是车速越快越好,飙车可能会翻车。”

  不仅仅《论语》是一本超级人生指南,在邵鑫眼中,几乎每一篇古文,哪怕是游记,也在表达作者的思想,也与当代产生联系。“比如说我们课本上就有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写到王安石游山,从前洞游到后洞,越往后,洞里的风景越漂亮,但是人也越少,路也越黑。他担心火把熄灭,退了出来,但一出来就后悔了。随后王安石得出结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世界上最漂亮的风景都既险又远,所以有志者应该去做那些难而正确的事。”写完此文4年后,王安石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12年后,他又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变法。

  文章彪炳,文以载道。“其实我们现在也是,文章终究是传达内心的道,视频代替不了,照片也代替不了,所以今天的人如果出门旅游,回来也喜欢写游记,互相分享的不只是美景,更是心境。”


读文学就是读人心


  古语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么看来,能够在各种著名选集中打头阵出场的,总有它的道理。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古文观止》,收录自东周至明代的222篇古文,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最好的启蒙读物之一。书名中的“观止”二字出自《左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绝绝子。

  在222篇绝顶好的古文里率先登场的,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郑伯克段于鄢》,这也是《左传》的开篇,讲郑武公的妻子姜氏,不喜欢自己的大儿子“寤生”(可能寤生即意为难产),偏爱小儿子“段”,经年累月,终于造成兄弟反目、家庭失和的结果。

  “你看,《诗经》第一篇《关雎》讲的是夫妻,《左传》第一篇讲的是兄弟。《大学》里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人想得很清楚,万事万物都有因果关系,你要去找‘根因’:修身不好,无法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扩展开来就会对人际关系力不从心,何谈治国平天下。古文始终在告诉你,想正民风,先要正家风。乱世是怎么来的?是从家庭开始的——夫妇失德,兄弟失和,乱臣贼子便从中产生。《左传》是对春秋时代的注释,几百年的动荡,追根溯源,都是从家里开始的。”

  《左传》之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不少,比如卫国大夫石碏劝谏卫庄公,说的是“爱子,教之以义方”。而《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说的又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后面这句话,在前几年热播的“宅斗”电视剧《知否》中一再被提及。

  “怎么去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古往今来重要的话题。而古文告诉我们,父母之爱子,应该教之以义方,应该为之计深远——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管,要为孩子树立公正(义)、划定规矩(方),这个‘框’画好以后,更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手,不要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健康的身体、完善的人格、丰富的内心世界,是找到终身的兴趣,并持之以恒地努力。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要适可而止,知道什么地方应该停。”

  在邵鑫看来,《古文观止》里有最精华的222篇文章,“不是一个人的智慧,而是古代人类群星闪耀史”。“你想想,《左传》、《战国策》、诸葛亮、李白、苏轼……那么多古人智慧的结晶,能跟他们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文学是人学,读文学就是读人心。”

  今年春节过后,“断亲”成为热议话题。很多平时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回一趟老家,发现家庭内部矛盾大到无法调和。虽然古代由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非常深重,父于子有着绝对的权威,不太可能由子代宣布“断亲”,但邵鑫认为,类似的困惑和解决方案仍然有。“《论语》中有‘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孩子劝不动父母,怎么办?孔子的回答是,先微量劝劝,劝不动就先不劝,依然恭恭敬敬的,明天再试试,再不行后天。他并没有说两代人的价值观必须拼个你死我活,非得分出一个谁落伍谁先进。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用今天的话说,劝不动就考虑‘尊重他人命运’——你能看到他的许多策略其实是很灵活,很通透的。这种灵活和通透,值得当代年轻人借鉴。”

  在他看来,《古文观止》中的很多文章,不仅有智慧,还很有语言艺术。比如大家再熟悉不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给齐王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八卦小故事——他去问自己的老婆、小妾、朋友同一个问题:我和城北徐公,谁比较美?三人回答都是“你更美”。但是邹忌自知不如徐公美,于是得出结论:爱我的,怕我的和有求于我的,都会说假话骗我。那么君王你,是不是也会因为这些人的围绕而听不到真话呢?齐王听了他的小故事表示十分有启发,于是开言纳谏。

  “但是你想啊,《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谋士的语言策略合集啊,目的都是合纵连横,不是讲八卦小故事的。所以你再想想,邹忌为什么要自曝其短来向齐王讲这个笑话呢?为什么先要讲讲自己觉得自己老帅了呢?——齐王笑了,也就懂了。邹忌的这种语言艺术,是不是我们现在也很需要?而齐王这种‘君子求诸己’,不断改正错误的心胸,又值不值得学?”


人类高阶思维


  邵鑫自己与古文一见如故,是从中学时代开始的。他说,当时自己想明白了一个问题:每个人的时间是有上限的,一天24个小时。一个人能不能做好一件事,比的不只是努力程度,还有提高效率,提高自己的思维层级,找到事情的核心。“当时身边也没有什么人可以请教,我就从书中去寻找答案。我在想,哪一个领域的竞争是最残酷的呢?聚集了最多顶尖高手,卷到了极致?我想到的领域是——战争。因为这个领域,卷起来是真的要命,一旦失败,随时身死国灭。”

  于是他开始读《孙子兵法》,这本古往今来战争领域的“兵圣”之书,试图从中找到提升思维层级的方法。“有人把《孙子兵法》当作阴谋诡计大全,当作腹黑指南去读,那是不对的。《孙子兵法》不仅仅是讲打仗,孙子首先就是反战的——《孙子兵法·谋攻篇》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他告诉你最好是先研究怎么可以不打,因为一旦开火,没有一方是赢家。最下才是攻城,而且攻城你也不要把四面八方都堵死,要网开一面留个门让人家可以逃跑,要不然后无退路,容易引发殊死一战。你看孙子研究最多的是‘不开战怎么能干掉你’,‘从你的脑子里消除战争的念头’,是不是有点像《盗梦空间》了?实在不行必须打,他也会各种计算,要‘知己知彼’,要用间谍,要打信息战,直到脑子动到‘算无遗策’才会动手。”

  少时读《孙子兵法》,邵鑫很多学习上的经验就是从中获得启发。成年后再读,他愈发觉得战争只是《孙子兵法》里的一道例题,“这本书应该有个副标题,叫——人类高阶思维”。

  去年,电视剧《狂飙》大火,剧中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从卖鱼佬混成强盛集团老大,他身边就常放着一本《孙子兵法》。剧集播出后,引发过一阵《孙子兵法》热。“对青少年来说,读《孙子兵法》能让你知道,不要投入无边无际的题海战争,要像信息战一样,掌握学习的各种信息。对成年人来说,启发又在于,古文就像是一本时间通行证,让你可以穿越去与古人交流。如果你是自发地对他们产生好奇心,你就不会觉得枯燥无聊,会接收到古代人传递给你的精神财富。这就好比说,一个是你自发想去爬香山看红叶,一个是老师要求你必须去爬到山顶拍照打卡回来还要写1000字小作文——两者产生的态度自然是不同的。如果你只把古文当作敲门砖,那么泛黄的书页肯定会让你觉得青春年华都浪费了;但如果你视之为大补,你就会有足够的好奇心,去反复思考品味。”


穿越千年的共情


  除了在网上教授《论语》《古文观止》《孙子兵法》等经典名著,邵鑫还有一门诗词精读课广受好评。在他看来,诗词有两个核心,一是审美,二是情感——对于培养美感和共情能力,诗词是再好不过的学习对象。

  “哪怕是一些看起来特别基础的诗词,流传至今,我们读到他们,还是会觉得内部有一股很强的力量。比方说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邵鑫说,“你让今天的人去写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会怎么写?大部分是形容柳枝随风飘扬吧?但是贺知章很高级,他看到柳树和女子的内在关联性,用女子柔细的腰肢来比喻柳树的细枝,再过渡到细节部分的细叶绿丝绦——我会问学生,你们觉得细叶是谁裁出来的?是二月春风吗?其实不是的,二月春风只是剪刀,裁出细叶的是天地。这首诗里就有很强的天地世界的情感和想象。”

上图:邵鑫和他的学生们。


  唐诗是出了名的情感丰沛,饱和度极高。少年人读李白的《将进酒》,能够与其中失意中年人的放诞、“但愿长醉不复醒”的借酒消愁共鸣吗?邵鑫认为,共鸣唐诗,不分年龄,而分心性:“能看懂什么作品,和一个人的阅历、心性和悟性都有关系。”他会对学生讲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一首作者悼念亡妻的词,年轻人没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但是移情到其他对象身上,比如家人、朋友,他们自会懂得——当时只道是寻常,失去了才知道应该珍惜。”

  相比唐诗的情感丰沛,宋诗中有更多的思考,更强的人生观袒露。“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尚在迷局之中,未能跳脱。你去看宋代大家的诗词,往往和他们的人生际遇、政治立场有所关联。比方说王安石刚开始推行变法的时候,写的诗是《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是他最意气风发的时候,感觉天地为之一新,百姓也欢欣雀跃。”

  得意的时候写,失意的时候也写。“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不一定是写给当时人看,而是留给后世,觉得后世有人会懂。”

  古诗词中难免有佶屈聱牙之处,邵鑫觉得不是问题:“今天我们有太多工具可以查阅。”有时候学生会带着多音字来询问他,他会告诉学生:“汉字读音和意思相关,不知道怎么读的时候,要先去了解词义,再寻找匹配的读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老师这时候就应该推一把。但我不会多说,因为教育从来不能顺从人的惰性,如果老师都包办了,学生的主动性就被剥夺了。”

  而今邵鑫线上的学生很多很广,由于网络教育的优势,从城市到农村,都有孩子跟着他学古文。有一次讲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问孩子们,为什么“猿声”一般都是凄厉哀怨挺吓人的,在李白听来却觉得“轻舟已过万重山”?正确答案当然是李白当时遇赦,高高兴兴回老家,听到什么都高兴。但有一个孩子说,可能是李白孤独到了一定境界,听到猿声也觉得高兴。这样的共情,谁又能断言是错呢?记者一阙政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