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中国裁判生态调查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裁判?

日期:2024-09-0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黑”的要抓住,“白”的要放掉,但运动项目的判罚并不是“非黑即白”,裁判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把留下的“灰色地带”处理到位。
记者|吴 雪

  巴黎奥运会刚刚过去半个多月,奥运余热还未消散。除了赛场上运动员们拼搏的英姿,有一个身影也深深刻在观众的脑海里——2024年7月27日,在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三米板比赛中,中国组合陈艺文、昌雅妮拿下巴黎奥运会跳水首金。赛场一旁的裁判区域,戴着圆框眼镜、身着白衬衫的郭晶晶一身干练。作为跳水裁判长,她用专业掌控着全场,也引发热议。

  从被评判,一路走到“掌权者”,郭晶晶说,自己真正做到了“让公平从自己的手下诞生”。而近些年,中国裁判在世界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闪闪发光。在此次巴黎奥运会上,上海共有4名技术代表和裁判公正执裁。

  一直以来,媒体鲜少关注裁判群体,紧张激烈的赛事中他们的存在感也不高,属于最默默无闻的角色。但在规则尺度的把握、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裁判又往往不可或缺。

  裁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角色?敬畏规则,守卫公平,还是维持秩序?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是掌权者、判定者还是服务者?

  近日,《新民周刊》记者采访了上海市体育总会以及多名不同经历、不同级别的裁判,试图还原上海乃至中国裁判生态圈的整体情况。

  对于管理部门来说,目前上海正在深耕裁判员管理阵地,逐步形成五大方向即裁委会建设与管理、培训经费补贴、裁判员综合能力提升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主题活动与沙龙;同时,通过信息化系统做好裁判员信息汇总与梳理;后续,将继续围绕“增基、扩中、拔尖”的裁判员梯队建设目标,从裁判员个人能力及需求的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培训场景,逐步完善并着力提升裁判员个人职业素养及综合能力水平,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添砖加瓦。

  对于裁判本身,大多数裁判则表示,裁判是服务者,他们是规则的执行者,从不创造规则。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副教授、乒乓球国际级金牌裁判朱玲是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主裁。她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最好的裁判是让运动员感受不到裁判的存在。

  “黑”的要抓住,“白”的要放掉,但运动项目的判罚并不是“非黑即白”,裁判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把留下的灰色地带处理到位。

  成为裁判,人人均有机会

  据上海多名裁判介绍,裁判这一职业多为兼职,不仅在上海,整个中国的裁判情况也以兼职居多,极少数国家级裁判和国际级裁判有专职。他们身份很广,有运动员、教师、公务员、警察、企业家,甚至普通的运动爱好者。这就意味着,各行各业的人均有机会成为裁判员。

  许艺是一名网球爱好者,练习网球多年。前不久,教练看她技术精湛,便提议她可以参加裁判员的考级培训。许艺很感兴趣,但不知道怎么实践。

  普通爱好者如何报名裁判培训与考试,记者从上海市体育总会了解到,目前上海市对于普通运动爱好者成为裁判的培养路径很清晰,主要通过市区两级协会报名和学校报名两个途径,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三级、二级、一级裁判;而更高级别的国家级裁判和国际级裁判则分别由国家,以及国际层面统筹管理。

  以网球裁判为例,目前上海市网球协会数据库共注册有1152名网球裁判员。据上海市网球协会副会长薛磊介绍,协会每年共举行六次裁判的培训招募,通常裁判初学者先从三级裁判培训开始,培训两天,见习满六次,即可领证并申请二级裁判员的报名培训。等到培训考试通过,再经过一定场次的见习执裁,比如协助裁判讲规则、报分统计、突发争执的处理等。执裁熟练后,就满足申请一级裁判的资格了。

  有着20年网球裁判经验的刘强,现任上海市网球协会网球裁判课程培训讲师。他告诉《新民周刊》,网球项目三级裁判的门槛相对较低,只要热爱网球,看得懂网球,愿意为大家服务,即可报名。二级和一级裁判则需要更多业务知识和实践,但总体内容汇总为一本《网球竞赛规则》。“比赛参与越多,越知道如何运用规则处理赛场状况,对比赛的可控度也越高。”刘强表示,自己每学习一遍规则都会有新的认识。

  网球裁判刘强在赛场留影。

  运动爱好者还可以通过各区报名。比如,一位乒乓球爱好者家庭地址在杨浦区,可以就近通过杨浦区乒乓球协会报名培训,取得二级乒乓球裁判证之后,再到上海市乒乓球协会报考一级。

  此外,在校学生报名考取裁判证则更加有优势。一个途径是通过有培训裁判资格的相关学校报名,另一个通过管理所有大学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报名。

  朱玲告诉记者,上海体育大学属于裁判人才培养的重要高校。

  自2006年在上海体育大学任教以来,朱玲一直致力于推动本科生和研究生乒乓球裁判工作的培养工作。她表示,由于一名合格的裁判培养时间较长,在校学生通常在大一时开始报考,成绩突出的毕业时可拿到一级裁判证。

  但目前国内乒乓球裁判的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并不可观,原因有几个方面——学生的课业较多,参与裁判实践的意愿不强,通过率不高;另外裁判员的报酬也值得关注。以乒乓球比赛为例,执裁一天报酬约400元,但学生在外面机构勤工助学教乒乓球课,课时费1小时300元。朱玲坦言,当裁判是“钱少事多”,更需要有情怀和热爱。

  除了乒乓球,其他项目的裁判也可在上海体育大学报名。2024年5月21日,上体运动竞赛委员会发布一则田径裁判员晋升考试的通知。通知内容显示,只要是在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热爱田径事业,进行过系统训练,均可报考。

  刘强正是在校学生一步步晋升裁判的典型。作为上海体育大学的毕业生,在读期间,刘强进入网球专项班进行学习,并考取了网球三级裁判证。2011年,他在武汉报名参加了网球国家级裁判员培训班,由于之前执裁经验丰富,考试顺利通过,正式晋升国家级裁判。

  执裁比赛没有容错率

  巴黎奥运会上,男团1/4决赛中,裁判因走神忘记场上比分,询问王楚钦一举遭到舆论的强烈吐槽,裁判的专业性再次放在聚光灯下审视。

  优秀的裁判员努力跟随球的轨迹,当然也难免有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精彩的比赛上。薛磊强调,裁判不会因为对选手偏好或其他滤镜,凭借主观臆断作出判罚,“如果裁判出现明显的错误,下场比赛肯定不会再用了”。

  而作为一名合格、专业、优秀的裁判,只有情怀和热爱,显然不够。

  2021年,国际乒联设立国际金牌裁判这一最高国际裁判等级,朱玲于2023年5月成功晋升为国际金牌裁判。彼时,全世界只有20名国际金牌裁判。随后经过层层选拔,朱玲成为巴黎奥运会20名乒乓球裁判员中唯一的中国裁判。

  从2000年上大学入门乒乓球,至今已24个年头,对朱玲来说,这条通往国际舞台的裁判之路走得辛苦且漫长。除了遵守规则、保持高度专注力之外,当一个裁判首次站在赛场上执裁时,赛场情况瞬息万变“时晴时雨”,还夹杂着难以预料的突发状况,裁判这个角色自然面临着更大考验。

  对朱玲而言,执裁比赛没有容错率。不管是误判,还是细节上把握不妥,都会导致程序上的缺失,从而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她深知,每一分球都承载着运动员的梦想,而她要做的,就是用精准的判罚,守护这项运动的纯粹与公正。

  在分享乒乓球执裁经验时,朱玲举例,乒乓球的飞行速度特别快,眨眼的瞬间就打出擦边球了,“是触到边线的下沿还是边线的上沿,其实判罚结果是不同的”。

  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现场,执裁陈梦与孙颖莎精彩对决的,正是朱玲。

  刘强也认同专注力关乎裁判的专业度,以网球裁判的司线岗位为例,执裁步骤分为五个部分——看、判断、呼报、手势、看主裁判。鉴于整个比赛过程需要裁判的精力100%在线,基本一个小时左右轮换一拨人。

  除了连轴转的赛事和高强度的发球,会影响判罚准确度,裁判还要接受来自“鹰眼挑战”的挑战。所谓“鹰眼挑战”,是参赛运动员要求通过“鹰眼”技术回放来处理争议球。目前“鹰眼挑战”在网球、排球、羽毛球等赛事中均有使用。在“鹰眼”的帮助下,争议和误判得到最大限度减少,但确实对裁判们的权威构成较大影响。

  “比如,网球运动员在进行双打比赛时,有时会把落点挡住。我们对于司线的要求是,位置大部分时候固定,一旦发现球可能有落点盲区,可以适当调整位置找到最佳执裁点。”刘强补充道。

  不过,在朱玲看来,专注力是对裁判最基本的要求,对所有程序和细节的把握,应该刻在裁判骨子里,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任意突发状况。

  相比之下,桥牌裁判面临的考验则不同。上海市桥牌协会秘书长赵冰向《新民周刊》介绍,桥牌运动与其他球类运动不同,裁判员无需全场跟着跑,但仍然非常考验裁判的体力和脑力。桥牌赛事有自己的专业牌桌、牌卡,运动的器材。比赛前,裁判需要提前将比赛现场布置完成,工作量非常大。

  桥牌分为叫牌、打牌、计分三个部分,最终以累计计分方式决定该场胜负。在桥牌专用牌桌的对角线上,则竖了一块隔板,主要为了将搭档隔开,禁止搭档间通过面部表情与手势传递信息。

  2017年,汪炯被正式批复为桥牌国家级裁判。他认为,桥牌作为小众智力运动,需要团队配合,规则较为复杂,判罚也更考验裁判的水平。由于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差异,裁判力求消除主观因素,更客观地看待牌桌上发生的一切。比如叫牌,这个叫牌代表什么含义,参赛运动员要如实披露给对手,如果解释得不准,就可能会造成损失。这时候,裁判就更要客观判断,力求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

  作为裁判,还会遇到千奇百怪的突发状况。网球一级裁判徐慧军曾执裁一场青少年比赛,激战正酣之时,小朋友突然提出上厕所,按照规则,在没有换边之前,是不能够上厕所的。到底让不让去,徐慧军思量再三,给出了答案,“八九岁的年龄可以上,但要告诉他下不为例,让他知道什么时候该上厕所。否则,如果比分悬殊的情况下,将可能被判定为干扰对手”。

  处在舆论风暴中心

  通过和多名裁判的深入交流,记者发现,来自外界的声音,如褒贬、非议、诋毁等,往往会对裁判造成无形的压力。

  27岁的王敏杰是同济大学国际足球学院老师,2019年晋升为足球国家级裁判。这一年9月5日,中甲劲旅成都蓉城五球大胜北京理工,这场比赛是他裁判生涯的首秀。当时有媒体评论,王敏杰有望成为中国足坛最年轻有为的主裁判。

  执裁四年,王敏杰最大的感悟是足球比赛裁判是所有运动项目里压力最大的。曾经有过一项统计,一场足球比赛吹哨没有那么多次,但约有260次的潜在判罚。尤其场上球员们犯不犯规、球出不出界,均需裁判员公平执裁,压力不言而喻。一旦遇到主场比赛,观众席上的呐喊声等人为干扰因素,还可能会引发判罚上的瑕疵。

  中国足球裁判,常常处在舆论风暴之中。争议判罚评议,更是风暴的中心。王敏杰坦言,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大环境和社会舆论的不友好。

  王敏杰表示,有裁判曾因一次有争议的判罚,亲戚家人频繁接到极端球迷的骚扰电话,让他有些苦恼。在他心里,裁判并不是决定一场球谁输谁赢的角色,而是服务型人员,要有同理心,与球迷共情,与教练共情,也与观众共情。“如果有错,我就认;如果我是对的,就调整心态。每作一个决定,当下要清楚知道为什么,不能因为之前的决定影响后面的判断。”

  足球运动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其魅力也恰恰在于此。上海市足球协会发展部副部长王迪表示,足球裁判员不同于其他项目,裁判更接近于运动员,体力和心理都是巨大的挑战。裁判既要对足球运动有一定理解,也要明白主观判罚不可能达到所有人的期待,保持淡然。

  事实上,裁判有一个自由裁量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等进行执裁。作为服务型的裁判,要站在各方角度上作出公平判罚——也许这个判罚不能让所有人认可,但这个判罚肯定是正确的。

  对于关注度高的大型赛事,裁判自然谨慎再谨慎,但无论赛事大小,裁判都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网球一级裁判员徐慧军七年前的一次执裁教训,让他感触深刻。2017年11月份,徐慧军执裁上海市中小学生网球比赛,当时分为ABCD组和少儿组,那场比赛没有按照盘数来打,双方计分规则只打11分就结束。

  开赛的冬天特别冷,徐慧军抓着一个笔记本计分。后来他觉得太简单了,索性就将手直接揣兜里,用脑子计分。好巧不巧,有个参赛的小朋友将比分记错了,本来再打一局结束,小朋友执意说裁判分数记错了,还没结束,急得抹眼泪。为此,家长找到裁判长“告状”,裁判长看到徐慧军压根没有计分,对他进行了严肃批评。

  至今,徐慧军还清晰记得当时的话:“任何一场比赛都是大赛,特别是小朋友,对大赛认知是一张‘白纸’。从运动员到裁判,更要树立好规则和典范,告诉他们什么叫正式的比赛,绝不能马虎。”

  这件事也彻底刷新了徐慧军对裁判角色的认知,之后的他谨记教诲认真对待每一场赛事。执裁多年,他也逐渐把握公平公正与人性化之间的平衡。

  有一场重要的比赛,甲运动员到场,乙运动员迟迟不到,按照规则如果开表计时迟到15分钟,就视为乙运动员放弃。但徐慧军沟通后得知乙运动员堵车,表示10分钟能到;他又和甲运动员沟通,甲表示愿意等10分钟。于是,徐慧军等了10分钟才开表计时,乙运动员最终又花了17分钟才到,超过规定时间2分钟,最后判定甲运动员获胜。“等待乙,是人性化的沟通,判定甲获胜,则是公平公正。”徐慧军表示。

  此外,目前有些赛事选择采用“信任制”。所谓信任制,就是交战双方选手除了挑边借助裁判帮忙外,发球、计分、判定压线还是出界,都是一方报出来,另一方认可的,就不需要裁判介入的比赛方式。如果出现双方认识上不太一致的现象,那么这个球可以重赛。

  曾经在一场信任制球赛担任现场监督的裁判表示,不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的素质都非常高,信任制比赛在业余选手的比赛中经常被采用,而这样的比赛方式可以大大降低裁判的工作量。

  代代传承,争取话语权

  中国要达到体育强国的水平,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去争取更大的国际话语权。

  近些年,中国足坛裁判问题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马宁、傅明等人轮流成为焦点人物。2022年,一向以严厉著称的中国裁判员马宁亮相卡塔尔世界杯赛场,中国裁判上一次执法世界杯还是20年前。如今,王敏杰作为中国足坛史上最年轻的主裁判,公众对王敏杰寄予厚望。

  王敏杰告诉《新民周刊》,马宁应该说走出了一条路,但这条路需要有人传承。目前,他正在亚足联裁判学院进行培训,希望未来能成长为一名国际级裁判,“就像金字塔一样,越到上面人越少”。

  据了解,中国裁判员的情况,网球、乒乓球、桥牌等大多数运动项目裁判缺人手,只有足球裁判呈现饱和态势。

  王迪表示,目前上海市注册的足球裁判员共2200余人,包括5人制足球、10人制足球,男子、女子足球全部涵盖在内。王敏杰则说,目前中超共有约50名裁判。一场足球需要六个裁判,一周八场球,裁判的供应数量明显溢出,竞争压力很大。因此,足球裁判崭露头角,有一部分需要强大的国家队来做支撑。

  至于乒乓球,朱玲为何走上裁判的道路,理由很简单——教学。作为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朱玲一直潜心于本科教学,为师生服务。

  2012年,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施之皓曾对朱玲说:“如果要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知识的话,要走出去,学习更多先进的知识。”中国是世界乒乓球第一大国,但当时在乒乓球裁判领域还是追随者。

  朱玲表示:“出版的书籍时常落后于比赛规则的更新速度,但裁判是最清楚规则变化的,为了尽快将国际最新的竞赛规则传授给学生,我需要自己先研究国际上的竞赛规则,这样才算对得起讲台。”

  本届巴黎奥运会,朱玲在执裁前的准备中得知乒乓球比赛规则的一个新变化。此前按照规则,发球前抛出的球不能有明显的旋转。在上届东京奥运会,马龙对阵德国运动员奥恰洛夫的比赛中,马龙就曾因此被判发球违例。巴黎奥运会上,这一规则得到修正:只要选手发球时没有明显抓球的动作,抛出的球即使有旋转也不会被判违例。

  朱玲认为,乒乓球是小球运动,细节极为重要,规则的细微不同,可能会影响选手的技术框架,甚至左右比赛的结果。如果中国基层裁判都能时刻掌握国际上最新的规则,那么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从小就能在先进的规则约束下成长,长大后参加国际比赛时,技术和打法也就不会受规则影响。

  一名中国裁判优秀的执裁能力,同样证明着中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