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促进人类发展的大国外交

日期:2024-09-2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国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历史担当、更加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开创更有作为的外交新局面。
记者|陈 冰


  新中国75年的外交历程波澜壮阔、成就斐然。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外交领域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战略任务,它不仅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2023年岁末,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旗帜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战略自主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中国已成为更具国际影响力、创新引导力、道义感召力的负责任大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都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

  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国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历史担当、更加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开创更有作为的外交新局面。

2024年9月,在位于肯尼亚纳库鲁郡的索西安地热电站,中国工程师方文军与当地工友交流。中非合作,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精彩篇章。


艰难接触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是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方针。

  在这一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并通过《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与苏联的合作,同时,中国也开始与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联系,推动了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据此,周恩来于1953年底进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次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后不久,毛主席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到195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有25个,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中,苏联走上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中苏关系全面恶化。中国曾希望通过谈判缓和同美国和苏联的紧张关系,并为此做出了重大努力,但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改观。

  我国一方面大力加强同亚非拉国家和人民的团结合作,另一方面则积极发展同西欧、日本的关系。重建和发展中日睦邻关系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坚持反对日本政府敌视中国的政策的同时,积极发展两国民间关系。我国采取主动步骤,沟通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协助在华日侨回国,不断加强两国各类民间组织间的交往。所有这些,在日本引起良好反响。日本各界要求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呼声日益强烈,为70年代初两国建交打下了基础。

  通过对外援助,中国帮助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与之结成了长期牢固的历史性友谊。1971年10月,在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标志着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政策的彻底失败。

  此后,我国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从而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中国在联合国组织内,坚定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共同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而不懈努力。


主动融入


  上世纪70年代末,苏联由于不断向外扩张,战线过长,特别是陷入阿富汗战争后,内外矛盾加深,国力下降。美国自从越南“脱身”后,国内外处境有所改善。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僵持阶段。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壮大,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显现。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毅然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外交政策也随之调整。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也不支持它们一方反对另一方。中国全面贯彻外交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外部发展环境大为改善,对外经济交往转向正常化。1980年,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的合法席位,并陆续加入非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

  1986年,中国正式向关贸总协定提出“复关”申请,启动了漫长的“复关”和“入世”谈判进程。

  1991年,中国应邀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开启区域经济合作进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推动建立东盟十国与中日韩(10+3)机制,以探索区域货币合作并维护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我们彻底结束了历史造成的封闭状态,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科技交流。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1116亿美元。在同世界各国的交往中,我们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并取得良好成效。


全面参与全球治理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与世界的互动和合作。

  2001年,经过15年漫长艰苦的外交谈判,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平等参与者。中国成为《曼谷协议》成员国,首次加入具有实质性优惠关税安排的区域贸易协定。同时,推动达成《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开启上合经贸合作进程。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推动建立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并开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商签自贸协定成为中国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还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并推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和积极参与。

  2014年11月,举世瞩目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亚太发展前景取决于今天的决断和行动”,“我们有责任为本地区人民创造和实现亚太梦想”,强调要坚持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共创亚太美好未来。

  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五个方面,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五位一体”总路径。忆及当时情景,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感慨道:“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对此完全支持。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应当致力于建设的世界吗?”

  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怀着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深刻思考,习近平主席在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总目标,给出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

  2021年1月,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特别致辞,强调“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4月,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闭幕式时,习近平主席指出:“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希望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5月4日,在法国巴黎拍摄的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现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


  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生根,越来越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感召力。

  连续7年写入联大决议,多次写入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及宣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复旦大学陈志敏副校长在“75年的新中国外交:成就与经验”首届当代中国外交史学术论坛上说到,75年来的新中国外交史波澜壮阔,在冷战年代和后冷战时期的惊涛骇浪中披荆斩棘,为人类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70年前,面对热战的惨痛浩劫和冷战的分裂对峙,那一代人为了维护和平、捍卫主权,给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这个答案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不仅没有褪色过时,反而焕发出更加引人注目的光芒。70年后的今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又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

  参加此次学术论坛的清华大学教授刘江永表示,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立场、期待中国的态度。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可持续安全四项原则,是新形势下中国应对世界变局的重要遵循。

6月24日,参加2024“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的嘉宾在鼓岭共同植树留念。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焦兵则称,75年来,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致力于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创造了大国和平发展的奇迹,为新中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75年的外交历程是一部从艰难接触到主动融入、从全面参与到积极引领的壮丽史诗。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不仅仅是对外开放融入世界体系的受益者,还将成为世界和平的守护者,世界发展的推动者和全球治理的改革者。中国将在应对“三大赤字”挑战中改变世界,塑造世界,并和世界一起,在新时代中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记者|陈冰(部分资料参考自外交部网站《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等)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