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当新青年“整顿”婚恋市场

日期:2024-11-2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对于不少单身青年而言,婚姻这道人生课题,只是选择题,而不是必答题。
记者|金 姬


  11月25日中午,一场名为《年轻人如何能回归恋爱》的直播节目作为第三届CPA中文播客文化节的活动之一在上海南京西路中信泰富广场的LG层展开,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作为国内首个“11·22恋爱日”活动,珍爱网在上海静安区的威海路街头从11月22日至11月25日发起了一场百人碰头活动,通过线上互选、线下咖啡店见面的形式助力事业单位和民企的单身青年交友。而这场直播则为四天的公益交友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对于当下渴望爱情和家庭的中国青年而言,很多人的结婚心态和交友目的在发生改变。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加剧,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对婚姻或者爱情望而却步。根据民政部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343万对,较去年同期减少49.8万对,仅为2014年同期694万对的一半左右。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各地不断出台的催婚政策。

  即便如此,对于不少单身青年而言,婚姻这道人生课题,只是选择题,而不是必答题。

当下的年轻人对于婚恋更加理性和务实。


单身青年新婚恋观


  在B站,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教授梁永安2021年发布的一则视频《为什么我说90后和00后是历史上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引发了700多万人的关注。梁永安认为,古代婚姻强调传宗接代,但现代人更注重婚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年轻人由集体无意识转变为以自我为中心,更重视个人感受,追求个体幸福。

  根据珍爱网发布的《2024年Q1单身人群调研报告》显示,高达72%的单身青年认为,婚姻并非人生的必经之路,个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才是最重要的。这一比例,较五年前足足上升了23个百分点。

  有71%的单身青年认为,结婚彩礼和“份子钱”的数额应该根据双方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或者压力。这种理性和平等的态度,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婚恋文化。

  同时,青年们对于婚恋过程中的一些陋习,也开始表现出了明显的反感和抵制。在被调研者中,高达85%的人表示不能接受父母包办婚姻,92%的人表示厌恶"啃老族"。这些数据,反映出青年一代在婚恋自主权和独立意识上的觉醒。

  这种觉醒,与当下社会倡导的性别平等理念也是相呼应的。调研中,87%的单身青年认为,夫妻双方应该在家庭中平等地分担责任和义务。这一比例,在女性群体中更是高达95%。可以看出,婚姻中的平等互助,已经成为了青年一代的普遍共识。

  据全国普查数据分析,中国50岁以上人口终身不婚率不到2%,35岁之后还处于未婚状态的比例不超过5%,终身不育率比例也很低。在大城市,不婚和不育的比例相对更高,比如上海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50岁人口终身不婚率为2.75%。

  作为《年轻人如何能回归恋爱》直播嘉宾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刘汶蓉刚做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城市青年人的婚恋趋势、困境与社会过程研究》。她对《新民周刊》表示,通过对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20至30岁年轻人的调研发现,和2001年相比,当下的年轻人对于婚恋更加理性和务实。“爱情在婚姻中的期待比20年前降低了,这是有些出乎意料的。”

  改革开放以后,大多数中国青年都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前提。而如今,这种想法有所改变,爱情成了婚姻中的一部分,未必是必需品。

  “随着数字媒体的发达,越来越多的消费形式都可以满足情感需求,越来越多的娱乐形式可以让人产生恋爱甜蜜的感受,导致部分青年人把爱情追求和现实婚姻剥离开来,择偶条件越来越工具化。”在刘汶蓉看来,这种趋势造成了当下年轻人对于婚姻的一种纠结态度——对婚姻没有那种冲动,没有精神层面的向往,而是非常多的理性比较和权衡,所以出现了一种对婚姻“既想又不想”的状态,也就是边焦虑边躺平。

让年轻人如何回归爱情,成为一个新课题。


爱情“价”更高了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

  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Stephanie Coontz)研究了婚姻的历史,发现人们并非一直为了爱情而结婚。她在书中写道:婚姻从根本上说与爱情无关。作为一项经济和政治制度,婚姻实在太重要了,因此不能仅仅以爱情这种不理智的东西为基础。正因为婚姻作为合约而言至关重要,所以婚事才不能由两个当事人全权决定。亲属、邻居,其他局外人,譬如法官、神父或政府官员,通常都会参与到婚事的磋商中来。即便是两个人自己安排了婚姻的转接分合,那多半也是出于经济和政治利益考虑,而不是爱。几千年来,从最早期的文明开始,对中下阶层来说,婚姻的经济功能要比个人的满足感重要得多,而对上层阶级来说,婚姻的政治功能排在首要地位。

  到18世纪末,个人对伴侣的选择取代包办婚姻成为一种社会理想,人们被鼓励为爱情而结婚。5000年来,婚姻第一次被看作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私人关系,而不是更大的政治和经济同盟系统当中的一环。

  在中国,爱情成为婚姻的前提,其实也不过近百年的事情。浪漫意义的“爱情”一词到20世纪初才出现于中文世界。“爱情”最早于1908年出现在《辞源》中,但到1931年才第一次有“爱情”这个词条。

  婚姻曾经是通往成年生活和声望地位的大门,也是人们获得最多资源、汇聚最多生产力的最佳方式。如今,婚姻仍然能够让两个人整合资源,进行劳动分工并积累比单身时更多的资本。但是它不再是人们为未来投资的唯一途径。事实上,它是一项比过去更加冒险的投资,青年人对离婚风险的感知也更高。

  “其实大部分人还是想要结婚的,想找个伴,但他又没有什么动力去做这件事儿,觉得无从下手。”刘汶蓉表示,“随着青年人的求学期越来越长、经济上不稳定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也就是说,青年人的社会身份和职业身份越来越难以稳定,人的生命周期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成年初显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就是社会角色、自我认同和亲密关系上的不稳定,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纠缠的。”


11月25日,一场名为《年轻人如何能回归恋爱》的直播节目作为第三届CPA中文播客文化节的活动之一在上海举办。摄影/沈琳


  刘汶蓉研究发现,如果以前奉行的是“先成家后立业”,那么现在年轻人更希望“先立业后成家”,因为有了稳定的事业才更有利于稳定的情感关系。而当年轻人深陷求学求职或打拼事业的焦虑之中,爱情更加可遇不可求了。不少年轻人觉得谈恋爱是一件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事——出门约会费时费力,未必会有结果。所以他们干脆宅在家里,沉浸于网络世界或者自己的兴趣之中。于是乎,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当下,爱情反而成了“奢侈品”。

  当下中国青年清醒地认识到,恋爱也许是两个人的事,而结婚肯定是两个家庭的事。房子、彩礼、教育支出……高额的婚育成本深深地困扰着当代青年,也让他们站在婚姻这道门外望而却步。

  受传统观念影响,如今,“结婚要拥有自己的住房”仍是许多年轻人的执念,买房几乎是当代青年从恋爱到结婚之路上必经的一道“关卡”。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面向青年群体展开的调查显示,78.4%的受访青年感到住房压力大,且生活在一线城市青年和男性受访青年压力相对更高。

  高价彩礼问题也是婚姻绊脚石的痼疾。腾讯新闻谷雨数据在2020年发起的国人彩礼调查显示,全国彩礼礼金平均值为6.9万元,是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万元)的两倍有余。

  教育成本的攀升也让年轻人感慨婚后“压力山大”。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合作展开的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显示,全国家庭教育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40%,其中农村为56.1%,城镇为36.2%;占家庭总支出比例为14.9%,其中农村为15.8%,城镇为14.1%。育儿、托管、接送、学业辅导等问题都让现在的年轻家长面临着财力、时间、精力等多重负担。

  以上种种因素,让年轻人如何回归爱情,成为一个新课题。


“催婚”政策有用吗?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生育率降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这些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及家庭结构都带来不少影响。对此,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出台相应措施,从前几年的催育到如今的催婚,但收效甚微。

  今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本次《若干措施》覆盖了从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就业,甚至到养老等一系列急难愁盼的问题。

  对此,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毅表示,实际上“生育友好”不仅仅是针对生的友好,或者育的友好,还涉及对婚的友好,对养的友好,以及对单位工作以及相关环境友好的建设过程。所以说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际上是需要政府、个人、家庭、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多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生育友好的文化氛围、制度环境,形成一个有利于大家去生育、养育,并且减轻育儿焦虑,提高育儿幸福感的一个环境氛围。

  在中国,通常情况下,结婚组成家庭是生育子女的前提。既然开始催生了,也就很难避免再向前走到催婚这一步。

  在催婚政策上,财政实力相对雄厚的浙江首先走在了全国前列——

  2023年4月,浙江绍兴上虞区给每对在上虞区登记结婚的夫妇给予价值1000元礼包。

  2023年8月底,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印发《常山县优化生育政策的若干措施(试行)》。其中,初婚补贴政策方面,提倡适龄婚育,对于在该县双方均为初次结婚登记且女方年龄在25周岁及以下的夫妇(至少一方为常山户籍的),给予1000元的奖励。申报期限为结婚登记之日起30天内。

  2024年3月,浙江湖州德清县宣布给2023年9月18日以后在德清县登记的初婚夫妇(女方年龄在49周岁以内、至少一方为德清县户籍)提供1000元礼包(含600元现金)。

  其他省市也在2024年相继跟上了催婚的脚步——

  今年8月30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民政局出台了《鼓励新市民在“暖城”结婚登记实施办法(试行)》。“新市民”(新落户的市民)在鄂尔多斯市结婚登记,可享受1000元“多多评”物质积分奖励,定向用于在“多多评”平台入驻婚纱摄影商家拍摄婚纱照。

  今年10月30日,山西吕梁市发布《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在“鼓励适龄青年结婚”一项中规定,2025年1月1日起,在吕梁市登记结婚(双方均为初次登记)且女方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的夫妇,给予1500元的奖励,由结婚双方在婚姻登记窗口领取。

  不难发现,这些奖励很多并不是完全的现金,而是定向补贴,还有不少附加条件,如初婚或者至少一方户口在本地等,波及的结婚群体有限。网友戏称,这些补贴都不够拍婚纱照的……

  当下的年轻人,从小开始就在卷,社交有限,除了在学校有长期接触的异性,工作以后就很难有机会自然而然地去结交新的同龄人。如果遇到合适的人,有了感情,催婚政策就是锦上添花。但连遇到合适的人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聊胜于无的催婚政策是很难做到“雪中送炭”的。

  在刘汶蓉看来,与其催婚,不如培养年轻人的约会文化。“应该教年轻人怎么社交。我们小的时候哪怕是独生子女,都有一定的社交圈子,成天和同龄人混在一起。但现在很多年轻人是独单长大的,没有兄弟姐妹或者从小到大的玩伴,这种状态很难让ta长大以后可以顺利结识今后的伴侣。恋爱不再是自然而然的事,这是我们需要意识到的。”记者|金姬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