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从人形到具身:机器人的智能跃迁

日期:2025-03-1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从人形到四足,从机械臂到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正以多样化形态渗透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
撰稿|阿 晖


  2025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迎来分水岭。从实验室到战场,从工厂到家庭,机器人的形态与能力正经历颠覆性变革。在这场革命中,“具身智能”(Embodied AI)成为核心驱动力——它赋予机器人以物理实体为载体,通过感知、决策与行动的三位一体,实现与真实世界的深度交互。

  从人形到四足,从机械臂到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正以多样化形态渗透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这场革命不仅是技术的跃进,更是人类与机器关系的重构。当AI赋予机器以“具身”,我们迎来的或许是一个更高效、更安全,却也充满未知挑战的新世界。


具身智能的崛起与定义


  具身,指的是具有支持感觉和运动的物理身体。具身智能,是有身体并支持物理交互的智能体,如家用服务机器人、无人车等。具身智能机器人,则是满足具身智能的能力的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一样通过观察、移动、说话和与世界互动从而完成一系列具身任务。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最终解决方案。什么意思呢?

  具体点说,像人一样能与环境交互感知,自主规划、决策、行动、执行能力的机器人/仿真人(指虚拟环境中)是AI的终极形态,我们暂且称之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它的实现包含了人工智能领域内诸多的技术,例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学等。

  具身机器人(Embodied Robot)并非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将人工智能嵌入物理实体,使其具备“身体”与“大脑”协同进化的能力。其核心在于情境感知(如视觉、触觉、环境建模)和自主决策(如运动控制、任务规划),最终通过物理动作与环境互动。

  这一概念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图灵对“具身性”的哲学思考,但直到近年,随着深度学习、强化学习与大模型的突破,具身智能才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

  2023 年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的 Atlas 人形机器人,以其流畅的后空翻动作震惊世界。这个身高 1.5 米、体重 82 公斤的“钢铁舞者”,通过 3D 视觉和力反馈系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动态平衡能力。然而,当工程师试图让它在阿富汗战场废墟中执行搜救任务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 复杂地形导致关节磨损加剧,能源续航仅能维持 45 分钟,而士兵们更倾向于使用无人机完成同类任务。

  这种“实验室完美,现实中脆弱”的矛盾,暴露出人形机器人的先天局限。斯坦福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Oussama Khatib指出:“人类形态赋予机器人与人类环境的交互优势,但也限制了其在非结构化场景中的适应性。”数据显示,人形机器人在平坦路面的移动效率仅为轮式机器人的 63%,而在崎岖地形中的故障率则是后者的 4.2 倍。

  2024 年达闼科技发布的 Cloud Ginger 智能服务机器人,标志着机器人演进的重要转折点。这个身高 1.4 米的人形机器人不仅具备自然语言交互能力,更通过云端大脑实现了跨场景的任务处理。但真正引发行业震动的是其“具身智能”架构 —— 通过 18 个自由度的关节控制、3D 环境建模和实时决策系统,它能在商场、医院等复杂环境中自主规划路径,规避动态障碍物,并根据用户需求调整行为模式。

  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身体与环境的持续互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表明,这种交互机制能使机器人的学习效率提升 300% 以上。与传统机器人依赖预设程序不同,具身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环境变化,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动态调整策略,从而实现 “感知 — 决策—执行”的闭环优化。

  具身机器人的核心特征还包括形态适应性,具身机器人不再局限于人类形态,四足、多足、轮式等形态根据应用场景动态调整。例如,美国 Ghost Robotics 的 Vision 60 四足机器人,通过仿生关节设计可在 - 40℃至 60℃的极端环境中运行,负载能力达 32 公斤。

  具身机器人更重要的特征是智能决策力,具身机器人可以基于深度学习模型实现自主决策。比如波士顿动力的 Spot 已能通过强化学习自主规划巡逻路线,规避潜在危险。


军工领域的钢铁战士


  人形机器人曾是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其设计初衷是模仿人类形态以适配现有社会设施。然而,单一形态难以满足多元场景需求,具身机器人开始分化,比如四足机器狗和多足机器人。

  四足机器狗的仿生结构更适应复杂地形,如宇树科技的Go2可拖拽20公斤重物穿越碎石。而多足机器人,如云深处的“山猫”兼具轮足结构,可在陡坡与浅水中灵活移动。

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占据了60%的全球市场份额。


  四足机器狗最典型的应用,是在战场军事场景的突破,因其隐蔽性、地形适应性与负载能力,成为现代战争的“新兵种”。

  在乌克兰东部战场,俄罗斯军队部署的“平台 - M”四足机器人正在改变战争形态。这个 1.6 米长、80 公斤重的钢铁战士,配备 7.62 毫米机枪和 4 枚反坦克导弹,能以 10 公里 / 小时的速度穿越战壕。哈尔科夫战役中,俄军通过 50 台“平台 - M”组成的集群,在 30 分钟内突破乌军防线,其作战效能相当于 2 个步兵班。

  这种优势源于四足机器人的独特特性。其地形适应性使其可跨越 1.2 米高的障碍物,攀爬 45 度陡坡,在泥泞、雪地等复杂地形中保持稳定。同时,采用模块化设计,关键部件可快速更换,受损后仍能完成基本任务,也展现了这种机器人的生存能力。

  在沙特与也门胡塞武装的冲突中,沙特军队部署的 “沙漠之狐”四足机器人集群,通过 5G 网络实现了实时协同作战。这些机器人配备热成像仪和激光测距仪,能在夜间精准识别 1500 米外的目标。更令人震惊的是,它们通过强化学习算法,在 3 周内自主优化了巡逻路线,将发现目标的效率提升 40%。

  国内在四足仿生机器人技术领域起步并不比美欧等国晚太多,而且有多个机器人研发单位和团队投入四足仿生机器人的开发,并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比如中国建设工业的四足机器人可搭载侦查设备与轻型武器,执行目标探测与火力打击任务。2024年珠海航展展示的“机器狼群”系统,包含侦察、打击与保障单元,通过协同算法实现战术配合,实现群体作战。有报道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陆战先锋”计划,正在致力于开发能与士兵实时通信的智能机器人僚机。在多个场合,已经进入解放军装备序列的国产四足仿生机器人频频出镜亮相。在消防、巡检与救援领域,四足机器狗也展现出不可替代性。

  当任务场景转向核泄漏现场或地下矿井时,六足机器人展现出其巨大价值。日本福岛核电站的“Quince”六足机器人,通过 6 条仿生腿实现了在废墟中的灵活移动,其辐射屏蔽设计可承受 1000Sv 的剂量,相当于人类致死剂量的 200 倍。数据显示,在 2024 年的核污染清理行动中,Quince 完成了人类无法完成的 47 项高危任务。

  这种多足机器人配备辐射、化学、生物传感器,拥有多维环境感知能力,其最大负载可达自身重量的3倍,适用于重型设备运输,而且运动稳定性更好,通过步态优化算法,实现多足协同运动,抗倾覆能力提升75%。


已经进入各行各业


  在民用领域,可能很多人想不到,身边越来越多的智能汽车,就是一种具身机器人的形态。当汽车具备自主导航能力后,其功能正在从“交通工具”向“移动机器人”转变,作为最大的具身机器人,智能汽车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与AI算法,实现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成为移动的智能终端。

  源于AI 算法的革新,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快速演进。比如特斯拉发布的 Cybertruck这款配备“神经形态芯片”的电动皮卡,通过8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传感器和 1个激光雷达,实现了L4 级自动驾驶能力。其创新之处在于引入“场景理解网络”,能实时识别交通标志、行人意图和突发状况,决策延迟仅为 150 毫秒。我们也看到,在国内多个城市,Robotaxi等无人驾驶出租车已经开始上路试运营。

  更具革命性的是“移动服务机器人”概念。百度 Apollo 与必胜客合作开发的无人比萨车,不仅能自主导航至目的地,还配备烤箱和机械臂,在到达后现场制作比萨。这种模式将改变餐饮业的供应链结构,预计到 2030 年可节省 60% 的配送成本。

  此外,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2000 台 Optimus 人形机器人正在重塑汽车制造流程。这些身高 1.73 米的机器人,通过力控传感器实现了 0.02 毫米的装配精度,其工作效率是人类的5倍。数据显示,工厂的单位生产成本已下降 32%,产能提升 45%。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入越来越多的医院。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进化史,是具身机器人在医疗领域应用的缩影。2025 年推出的 Xi 系统,通过 5G 远程控制技术,实现了北京专家为西藏患者实施手术。其创新之处在于引入“触觉反馈”技术,医生能通过手柄感知组织的硬度和张力,手术精度提升至0.1毫米。

  医疗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在拓展,比如Rewalk 的外骨骼机器人已帮助 5000 名截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妙手机器人在单孔腹腔镜微创手术中实现了98% 的成功率;腾讯觅影 AI 辅助诊断系统已覆盖全国 2000 家县级医院进行远程医疗……

  通过AI赋能,机器人产业正在实现智能跃迁。大模型与强化学习的突破,低成本化与产业链的成熟,正在让具身机器人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来到我们身边。展望未来,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可能替代30%的蓝领岗位,缓解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

  当具身机器人从科幻走进现实,人类正站在智能革命的十字路口。从战场到病房,从工厂到农田,这些钢铁之躯正在重塑人类文明的运行方式。然而,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单向的征服,而是双向的对话。如何在提升效率与保障伦理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解放人力与维护尊严之间建立共识,将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命题。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撰稿|阿晖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