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榧林内外的风景

日期:2012-01-0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对姜宝林这位画家,读者可能知之不多,这与他个人很少来上海活动有关。所以这次他来上海美术馆办展,而且是从北京、宁波、杭州等城市一路转辗而来,但民众的关注度还不那么高。其实,此次展览是很值得一看,它全面展示了姜宝林50年来艺术生涯的成果与个人风骨。
  展出的作品有112件,以姜宝林近年创作的“走进千年香榧林”为主线,同时展出意笔山水、大写花卉,以及他创作的青花瓷瓶。展览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全面地展示姜宝林先生艺术创作的整体风貌和发展脉胳,更在于展示姜宝林先生在当代中国画领域所达到的高度与成就。
  姜宝林1942年生于蓬莱,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由顾坤伯、陆俨少、陆维钊亲授。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现在姜宝林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
  姜宝林在中国画坛是独树一帜的,不重复前人、不重复自己,这是贯穿姜宝林艺术追求并最终取得成就的终极根源。自80年代初以来,他在积墨山水、泼墨山水、白描山水、大写花卉等多种创作手法与表现形式上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许多艺术家难以企及的。其中,最具创造性的“白描山水”,正是姜宝林在传统中国画以线条造型的基础上,将白描手法引入山水画领域,并将这种表现形式推向极致:以线条造型取势,描绘出山石的结构和纹理;以留白手法将水自然形成于山石围绕当中,并随山石呈现出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使得画面透气而显空灵;吸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强化画面效果,使得单纯、回旋的线条成为富有韵律感与节奏感的“有意味的形式”,又因为笔墨的变化起伏而与波洛克、马克托比等西方艺术大异其趣。姜宝林以传统中国画的植物色矿物色一遍遍渲染,似乎纯净没有杂质,而最终在宣纸上形成一层层不同色调的过渡,又使得画面色彩显得异常丰富,常常营造出梦幻一般的效果。由此,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使他的山水画既充满传统的笔墨意味,又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当代面貌。
  上世纪60年代,姜宝林曾在“中国香榧之都”——浙江诸暨下乡数月,与当地的香榧树结下深厚的感情。2009年,姜宝林受邀参加在诸暨举办的“中国香榧节”,先后三次下乡重访榧林,经过一年时间呕心沥血的创作,为世人奉献香榧及相关作品百余幅。香榧是干果中的珍品,香榧树是极为珍贵的古老树种,自古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对香榧就多有歌颂,可是却一直没有画家画香榧,姜宝林取材香榧的国画可以说是中国画坛的首创。
  面对姜宝林的作品,第一眼感受就是惊叹他的笔墨功夫。正如他自己所言, 所谓“中得心源”,就是把观察得来的感受上升为自己的认识,并用相适应的笔墨画出来。第二个感受则是他画面呈现的美感——既有形式语言上的,也有精神内涵上的。西方艺术由现代走向后现代以来,“美”早已被逐出艺术,审美转而被扭曲为“审丑”,许多艺术家甚至丧失了创造美的能力。而在姜宝林画作中,笔墨、色彩、形式、意蕴等无不带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第三个感觉就是在他营造的画面意境中,无论是亘古永恒的寂静山峦,或是充满民间趣味的山村屋舍,或许已不完全是古人“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却多了几分当代人的所思所感,在宇宙天地间演绎着时间的神话。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