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渔佬儿”的生物酶穿越

日期:2012-02-2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还是比较喧哗的,风生水起,流派纷呈,各领风骚三五天。其中“寻根文学”着实也风光过一阵子,其代表作家就是李杭育。但近二十年里,他似乎不怎么写东西了,一会儿迷上音乐,一会儿又迷上了美术,想他在西子湖畔活得还是蛮滋润的。现在,李作家转身一变,以画家身份光临申城,于2月18日至28日,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这让以往读过他小说的许多人颇感惊讶。
  上世纪80年代,李杭育曾以《最后一个渔佬儿》、《流浪的土地》等“葛川江系列”小说著称于当代文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赢得一席之地。但正如他的朋友、画家孙良所言:“杭育在近三十年中总会在某个时间突然地拿出完全不同的作品,任凭人们惊诧或着迷。”90年代起,李杭育暂时搁置了小说创作,醉心于西方古典音乐,还撰写了长达500多页的《唱片经典》,至今仍是许多古典音乐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读物。再后来李杭育又投身于影视艺术,不仅频繁参与央视和各地方台的纪录片创作,还悉心研究中外电影,撰写了《电影经典》。自2008年起,李杭育又一次“华丽转身”,开始画画,并于同年夏天在杭州举办过小规模的沙龙展“情·形·色”。
  李杭育这次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出的这组油画,被命名为“生命史·海洋与洞穴”。有人问他为何会忽然热衷于绘画这个问题?李画家说,他认为“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汉语作家、诗人,内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对视觉艺术的向往、钟情,毕竟我们使用的汉字本身就构成一种视觉材料。书法、绘画、影视,都是视觉艺术,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作家在他人生的某个时期释放一下自己的渠道”。
  但李杭育同时又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他从此不再写小说了。他说:“我从不放弃我认为是美好的东西。”那当然,一个不成熟的画家应该给自己留条退路,而自己已经抢占的地盘也不要轻易撤出。
  评论家吴亮称李杭育画画是“伊壁鸠鲁式的逃避与生命原子的回归”,对他的“精子”给予了热情澎湃的注释:它们“稚拙,原生,自明,你们就以最自然的观看方式接近它,就像初见曙光的赤发婴儿,你们无须理会那些复杂的概念——《生命史》,即那个被伊甸园化了的生命前史,在李杭育那里被童话式地赋予了海洋和洞穴的幻象,一个逃避复杂解释向生命源头回归的透明乌托邦。这个缤纷斑斓的生命乐园超越了李杭育个人记忆的此岸,它恬静而沸腾,它是生命隧道中的微小发光体,它是永恒欲望,它是不息生成,它是无声战争,它是汹涌涡流,它是狂欢舞蹈,它是瞬间绽放,它是光合粒子,它是分子交换,它是蛋白质合成,它是生物酶穿越,它是核糖核酸,它是精子的追逐与卵子的守候,它是受孕与胚胎,它是你我他的前世与来生,它是一切生命原子的轮替与回归。”
  哈哈!稍有艺术经验的人一眼看出,李杭育的画与他的文章相比,落差是明显的。虽然他努力想树立起自己的符号,但这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许多在画坛混到满头白发的人还没有找到呢,你一上来就想龙行天下?没有十足的天分,就只能老老实实从萝卜干饭吃起。形象我们就不谈了,单说意象吧,不够深远也不够刺激,想象力不足,相当业余。当然,有些人硬要说得天花乱坠我也没办法了,堆砌词汇反正也不用缴税,本来嘛,李杭育的心态也许就是玩一把就走吧。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