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年后的能量再造
阅读提示:“重新发电”是对于我们生存方式的资源性因素的反思。
130年前,外国资本在上海英租界建起了第一座发电厂,上海开始亮起电灯,响起了马达声,工业革命的能量为上海增添了活力与创新力。130年后,上海要“重新发电”了,一帮人将通过艺术的手段向世人宣示:上海这座城市获得了新的能量,这能量还是相当巨大的。这就是今年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和意义。
这次发电缘于一次历史性的文化转型。上海双年展面临三“变”。第一“变址”,地址改变了,从跑马厅到电工厂,从一个历史殖民的遗址到一个新开发的江畔世博园新址。第二“变量”,体量在变化,未来的体量是原来的三倍。第三是“变性”,从封闭型展馆到框架式厂房,从一个历史殖民文化的反思之地跑马厅,到了一个民族工业自我记忆和自我建构之所。随着上海双年展和上海美术馆分别迁入新址,将形成夹江相望两岸双珠的格局。
迁址提供的转型契机,肯定备受瞩目,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都寄望上海双年展把握这次契机,探索新的思考方式,突破全球双年展的困境——体制化、奇观化、娱乐化、庸俗化的困境。
“重新发电”并不只是把发电厂搬到远离城市的地方,也不只是简单地关于思想能源的诗性阐发,而是对于我们生存方式的资源性因素的反思。旧电厂重新启用的时刻,它所输入我们的社会网络中的,并非传统的电能,而是一种激活共同体内在能量的精神脉冲。
上周,本届双年展策展人之一的简斯·霍夫曼来到上海,我跟他进行了一次晤谈。简斯·霍夫曼出生于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目前任旧金山加州艺术学院沃迪斯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70后的他,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全世界策划了30多场展览,去年他策划了第12届伊斯坦布尔国际双年展,而且令他比较自豪的是,这个展览比上海双年展的规模还大,有200位艺术家参加,观众超过100万人次。
从第一届上海双年展开始,霍夫曼几乎每届都来观看,对上海,他应该不再陌生。不过第一次请他担任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他还是有点压力的。因为上海的变化速度太快,每次他来上海,都有一种陌生感,“几乎被上海抛弃”。
但是这种陌生感也给他带来观察角度的多变和思考,这为他的策展思路注入了新内容。所以他也认为,“重新发电”的思路很符合这座城市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观,注入新的活力和思想,上海的国际化水平就会大大提升。
开展日期越来越临近了,但他还是不能透露太多的展品细节。“烟囱是一个奇妙的载体,激发艺术家的灵感,我们会围绕它做足文章。有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位美国艺术家创作的,他会将一个盛满颜料的球从烟囱口扔下去,在大厅里爆炸,溅起的颜色肯定是不可控的,但一定是绚丽无比的。红砖砌起的烟囱也将由一位美国艺术家包装一新,肯定比温度计漂亮。”
至于双年展作品常常被观众误读的事实,霍夫曼表示被误读也不是坏事,关键是作品一定要与市民、与城市建立关系。“双年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媒体的关注度和报道质量,还有就是观众的参与度。主题的确定也是关键的,找到一个好的主题,展览就成功了一半。” 霍夫曼说。
1895年威尼斯双年展以来的一百多年里,双年展为民众带来了新的艺术思想,开启了当代艺术的进程,但现在许多地方的双年展出现思想内容稀薄的趋势,对此,霍夫曼表示责任在艺术家本身,“需要不断反思与改进,特别是放下身段,与大众一起探讨城市文明的走向。上海双年展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这也是我乐意参与的理由。”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