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贵族客厅里的秘密
在国外的博物馆,凡稍有规模的都是综合性的,不但有本国的文物和艺术品,往往还收藏陈列着其他民族的文化,例如希腊、罗马、埃及、波斯以及中国、印度、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古代文物甚至现代作品。为什么号称世界经济大国之一的中国在博物馆里却只能看到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应该认真思考一下。
当一个国家财富多了,在国际上地位重要了,它必然在对待人类总体文明的态度上显示出它的兼容并蓄、包容大度和品鉴眼光。不用说那些经济文化发达的欧美强国,就连日本、韩国这样经济发展“后起之秀”的“小国”,博物馆收藏和陈列的也是有欧洲的、美国的、古希腊罗马的、古埃及的、中东的,当然还有很多是中国的艺术珍品。中东的一些石油国家有钱后,也开始大量“吃”进欧洲古代和现代的艺术品。从客观上看这好像是一场有预谋的投资的巨大胜利,但当初的动机,也许只是一种共享世界文明的国际参与意识,显示出这些民族的文化底蕴、文化品位和世界性眼光,而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一群头脑简单、挥金如土的“暴发户”或“土包子”。
我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工作的时候,曾经去过一些美国的大收藏家或富豪名流的家里做客,看到的是中国的青铜器、唐俑、宋画、明式黄花梨家具和路易十六法国家具、莫奈、马蒂斯、德加、毕加索、罗斯科的作品放在同一个客厅里,但在中国的富豪和藏家们的家里却很难看到这样的情景。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需求”的背景下,去年6月,在上海大剧院画廊办了第一次《19世纪欧洲古董家具名品鉴赏会》,我担任了那次展览的策展人。很多观众也许是生平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从一百多年前的欧洲王公贵族、富豪名人家里流出来的家具与饰品,鎏金错银,珠光宝气,形制优美,富贵高雅,而且居然现状保存完好无损,宛如新制,令观众在吃惊之余感到欣喜。这是一种与我们的传统完全不一样的文化,它让我们看到了西方人在对待造型、色彩和材料的选择等审美角度上与我们的区别和优势在哪里。
消息很快传到巴黎、伦敦、纽约,引起欧美古董业界的高度关注。西方几乎所有的名牌都已进入中国,唯独艺术与古董这一行业踌躇徘徊,不敢轻举妄动。
就在这个当口上,荣宝斋(上海)拍卖公司做出了积极反应,前不久在白金湾广场举办了一场《域外遗珍——19世纪欧洲古董家具与装饰艺术展》,共展出来自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古董家具与装饰艺术品共99件(或组),并请欧洲古董家具领域里国际公认的权威克里斯多夫·潘恩先生来上海进行为期五天的学术访问,最后还出版了以展览精品为内容的专著。
这个方兴未艾的市场肯定会变得越来越热,因为家居空间为人们提供了空间,不过缺乏艺术修养的人宁可去买山寨货,也不敢收藏真正的古典家具,因为他不懂。所以知识准备是必须补上的一课,唯有如此,收藏爱好者才会觉得它们不是一种奢侈的可炫耀的家居用品,而是一种文化的财富,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的体现,是一种可以与前人对话的美好享受。
我不敢说欧洲的古董及艺术品在中国形成市场热点需要等多久,但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只要中国继续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就会走向国际化。而欧洲的古典家具也会作为文化的使者进入中国,装点中国人的生活空间和审美空间。中国的博物馆也将不满足只展示中国艺术,中国也会像世界上任何一个有经济实力的文化大国那样建立以全人类文明为视野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