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鲁克夫妇的华北
辞旧迎新之际,北京泰康空间有一个摄影展吸引了观众的关注:《十里店:传统华北乡村的生活与秩序》。标题清晰地提示我们重返历史现场,审视摄影师镜头中的华北农村,但须强调的是,拍摄这些珍贵照片的主要是一位老外——英国共产党人、人类学家大卫·柯鲁克先生。
大卫·柯鲁克与他的妻子伊丽莎白都是革命者。1935年大卫加入英国共产党,在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时曾领导煤矿工人罢工,还参加过西班牙内战,辗转来到中国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和重庆西南联大教书,二战最惨烈时参加了皇家空军,并在缅甸和昂山将军一起组织读书俱乐部。伊丽莎白生于中国成都,父亲是加拿大传教士,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1940年大卫和伊丽莎白在成都相识相恋,之后两人在伦敦结婚,伊丽莎白受大卫影响加入英国共产党。
二次大战胜利后的1947年底,柯鲁克夫妇经由香港、天津,来到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十里店村,再次回到中国——命运将他们推到中国向何处去的动荡年代,推到战火纷飞的前线。他们以社会人类学的方式在这个村庄进行了约8个月的田野考察,并写作了两本重要的社会人类学著作:《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与《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这两册本无意遵循学术体例的著作,却成了西方了解、研究中国革命的重要文本,被英国许多社会学教师指定为学生必读书。
柯鲁克围绕这个村庄所拍摄的约700张图片在过去的一年多里被精心整理和选择。这些图像不但记录了作为历史事件的土改和整党,而且通过训练有素的人类学观察,完整地再现了村庄的日常生活,节庆、祭祖、婚礼、葬礼等仪式性活动,及其背后的传统华北乡村的经济结构与文化系统。当然更引起观众兴趣的是生活场景,比如挤在树杈上的孩子、正在犁地的农民、纺纱的妇女,或者村长母亲的葬礼。在这些纯朴善良的中国人的脸上,有被苦难雕刻的深深纹路,也有面对庄稼丰收时的灿烂笑容,更有对未来生活的简单设想与渴望,它们是中国历史与社会的集体脸谱,更是人类学意义的珍贵档案。从摄影艺术史的角度观照,这些照片也有着丰富的影调、独特的视角和西方人对摄影艺术的超越地域与民族的理解,那种深埋在人物身影及山沟沟背后的艰难与欢乐,都被照相机挖掘出来了。
新中国建立后,柯鲁克夫妇留在北京,并参加筹建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工作,他们成为北外最早的外籍教师。
时隔66年,在中国生活了一辈子的柯鲁克当年拍摄的黑白照片得以重新洗印展出,在展览现场,我们看到了那时八路军使用过的纺车、马槽、照相机以及华北地区的泥土标本等,静静地排列在新世纪的红色首都,催人思考时空之外的文化与政治等诸多命题。
在中国生活了60多年的伊丽莎白·柯鲁克已经98岁了,她仍神采飞扬地与来自十里店村的十多位村民在展览现场合影留念。
必须强调的是,在整理图片的过程中,伊丽莎白面对镜头完成了49次充满感情但努力保持客观的口述,64年前后对这个变迁中的村庄的初次记忆与再次考察,都使这份文献有了不同寻常的价值,也蕴含着对于中国问题的热忱与思索。
为增加历史感,泰康空间策展人还找来当年同样拍摄过土地改革的中国艺术家吴群、高粮的作品,另外组成摄影展《土地改革:历史叙事与革命表达》,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土地改革作为对比区分,使历史上的那个时代更加全面而生动起来。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