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关于夏商,关于东岸

日期:2013-03-2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撰稿/紫 鹰
 
 
    在他逐渐被低调占据的不惑之年,棱角悄悄退去,但我仍然可以嗅到他隐藏在更深处的野心,应该会把他的“双面人生”推向极致,进行到底!
 
  上世纪60年代直至90年代初浦东变迁的历史片段,引发了夏商去完成《东岸纪事》。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历时六年,触动他思考一些人生值得怀疑的问题:
  “通过地域的转换,人物发生变化,物质上可能有些人满足了, 但是这种变迁可能让有些人失去了自留地,萌生了乡愁。现代化的转变过程究竟使人更有幸福感还是正在失去幸福感?”
  他曾是这段历史的一分子,理所当然成了历史变迁的目击者。他用一个老浦东人的眼光来洞悉那段历史,并且在最容易被忽视的边缘标上了自己的注释。
  他出生在上海川沙县的一个自然村,破旧的宅子坐落于城乡接合地带,因为时代的变迁又不得不与纯粹的城市联系起来。从六里桥、南码头、塘桥、烂泥渡(陆家嘴)的生活进行曲中,听到的是乡村、城镇、城市衍变的旋律。
  这是他唯一一次准备了写作提纲的创作,在写作之前,他故地重游,用照相机寻找往昔的氛围和记忆。百多张照片不仅成为了有力的写作工具,而且成为了浦东变迁过程中遗失原生态的佐证。虽然当时已经无从获取三十年前的影像,他却在竭力选择相似处;虽然六年的时间近在咫尺,可当年的一切还是在继续消失。
  《东岸纪事》其实是在完成还原历史的真相,作为地方志的一部分也不过分。地名、故事、时间、事件都在逼近真实,唯有人物是虚构,但不排除有他和他周围人的踪影。
  夏商反对把《东岸纪事》冠以“半自传体小说”的称呼,而要用“怀疑小说”的名头来面世。正如有人曾描绘的土著人,被崭新的文化、经济甚至是闯入他们生活的移民所干扰,突然某一天土著人发现这个地方并不属于他们,作家用怀疑的眼光审视扎根土地的人物命运所发生的变化……
  正如更多的小说家开始远离闭门造车的虚构,贴近和关注历史,小说有着记录历史的责任,而这样的小说往往会被历史遗留下来。夏商作为浦东三十年变迁的亲历者,他自信而毫不夸张地说:“关于这一时期的浦东平民史,不会有人比我写得更扎实。”
  自信一直是夏商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且具有无从提防的“强制性”植入特性,《东岸纪事》在几经周折之后终于面世了。带着些许吊诡,带着些许顽强,带着些许杰出,冲破了与创作同等艰辛的重重世俗阻碍,像一羽涅槃之鸟越过樊笼,脱颖而出。
  《东岸纪事》写作的顺逆之道并不影响夏商的生活和信仰,除了小说之外,毕竟还有他创办的“普茶客”品牌,普洱茶一遍又一遍经过沸腾的水过滤,还是醇香怡人呈现着琥珀色。人跟茶没什么两样,无论你曾经用任何一种形态出现,最终总要回归到一种颜色。
  在我认识夏商似乎只是弹指一瞬的二十年里,记忆给我的提示,就如他自己定义的“双面人生”一般,他对自己归纳的准确,可能就是他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把握恰到好处。他在时间的流淌过程中一直在实践自我,不是将“双面人生”演变成人格背离,而是一种接近完美的统一。
  这二十年里,夏商以两种身份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很容易被陌生人把他分割成两半。而事实上,他也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两个不容易联系起来的角色。从模糊走向清晰,甚至越来越不容易混淆,又刻意将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拿捏到一起,并且大声告诉世人绝对唯一,而非孪生。
  现在,人们可以从众多非此即彼的标识中马上辨认出夏商的“双面人生”,这种和谐应归功于他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一个与他性情、嗜好、生活状态唯美吻合的支点。充满离奇,但又不乏真实存在。在他逐渐被低调占据的不惑之年,棱角悄悄退去,但我仍然可以嗅到他隐藏在更深处的野心,应该会把他的“双面人生”推向极致,进行到底!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