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鬼好凶
撰稿/马莅骊
我认识一位牧师,再三推荐我看《仪式》这部电影,因为和电影里安东尼·霍普金斯扮演的那位特雷万神父一样,他也有过几次赶鬼的经历。一天,牧师被叫到了一个聚会中,一遍又一遍地奉耶稣的名,叫鬼从一个姐妹身上出来。与电影里所描绘的驱魔赶鬼的场面不同,这位牧师的故事听上去既不阴郁也不诡异。我的牧师生性豪爽,多年后他说起那次赶鬼经历,只是轻描淡写地道了一句:那个鬼好凶??
豆瓣上对于《仪式》的评分并不高——我也完全可以想象一个无神论者或未知论者以某种期待恐怖片的情绪在看到这部驱魔电影后的失望。这个故事不算出彩,恐怖的效果也做得不尽如人意,更何况,若非对信仰有真切的体验,恐怕尤难理解上帝与魔鬼之间的争斗??
听起来真的很离奇。多年来,我也很难相信自己在某一天居然会一本正经地复述牧师的故事。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或者未知论者,我们往往宁可用某种惊悚、夸张的方式去想象、去演绎那个看不到的灵异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仪式》远远比不上四十年前的那部《驱魔人》。
电影中迈克·科瓦克的原型——盖瑞·托马斯神父(Father Gary Thomas),在接受CNN的采访的时候说,现实生活里的驱魔事件并没有电影中的那么戏剧化。我能感到导演的两难,这是一种立场选择上的两难:因为好莱坞的习惯是把所有超自然经验神秘化,于是他不得不努力营造一种符合商业恐怖片的基调;而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忠实于生活中真实的赶鬼经历。
导演最成功的改编,是做了一个有趣的尝试。他把托马斯神父的身份给予了一个怀疑论者,而这个一直试图用科学去解释一切的怀疑论者,最终因为相信了鬼魔的存在而信仰了上帝。这种将科学与信仰对立的做法,有简单粗暴之嫌,因为现实世界里许多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都是基督徒,而赶鬼本身也是教会主导的一种医治工作。在托马斯神父的驱魔团队里,就有由天主教徒组成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和物理学家。
但导演的这个改编让这部电影看上去更像是一部宗教的皈依片。“仪式”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名字,这是一个外在的、属宗教的词汇;内在的、属信仰的词汇是“信心”,而与“信心”相对的是“怀疑”。电影中,巴力对迈克无情嘲笑:别以为举着十字架背着经文(这些只是宗教仪式)就能把我赶出来。赶鬼的关键在于人对于上帝的信心——耶稣就指责门徒因为信心太小而赶鬼失败。同样,特雷万神父被巴力附体,正是在他对神的信心出现了动摇之后??
我完全可以理解特雷万神父的怀疑,即使特蕾莎修女内心也曾有过动摇。人对上帝的信心,毕竟是建立在未见、所望之事上的。
多少年来,人们试图用约伯的故事,来追问这个世上为什么有苦难的话题;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只是向我们严峻地发问:当上帝与魔鬼较量时,人的信心要在哪里?被鬼怪附体毕竟只是极端的个例。虽然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十分之一的人都亲眼见到过赶鬼经历。大部分活在日光底下的人,所面对的不过是至暂至轻的苦楚:可能是我们在工作上的诉求,可能是一段不能放弃的情感关系,可能是突然起来的疾病和灾难,也可能是内心深处迟迟无法得到满足的某个渴望——所有这一切都可能带来我们产生怀疑,发出怨言,失去信心。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自我中心的、反上帝的罪性,我们卑微的理性常常顽强地抵抗一切我们不能明白、不能解释的事物,而我们自私的本性又常常拒绝那些可能会危及自身利益的改变??于是,想起主祷文里的那句:“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