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吐槽:历史剧的片花?

日期:2013-05-0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撰稿|森林鹿


  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里,“古代故事”一直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题材,拥有一大批“天然粉丝”。所以,尽管广电总局这些年来不断出台政策,对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进行种种限制,鼓励支持拍摄播出现代剧;同时古代剧还有在服装、道具、化装、场景方面投入成本较高的劣势,但大大小小的业界公司还是乐此不疲,每年推上荧屏的古代戏一部接一部,从来就没消停过。
  简单盘点一下,近几年热播热映的影视剧里,使用了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就有:《后宫甄嬛传》、《隋唐英雄》、《隋唐演义》、《楚汉传奇》、《苏东坡》、《新三国》、《美人无泪》、《步步惊心》、《赵氏孤儿案》等,于正工作室推出的《陆贞传奇》(原名《女相》)也在如火如荼地宣传造势,更有一部连准拍证都还没拿到的《大漠谣》也打算年内播出。
  对很多年轻的网民来说,这些所谓“历史剧”存在的主要价值,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对象“吐槽”。其实,对于历史剧的挑错纠正,早在网络时代之前就已经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很流行了。就笔者所能记忆的,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出现了“士兵啃玉米”的镜头,不但被历史学家发文章批评,还登上了历史课的教辅材料,成了“反面典型”,因为玉米这种作物是明朝以后才从美洲传入中国的。
  进入网络时代,这些“历史剧”并没有变得精致,而是更加娱乐化和不用心。在号称“制作精良道具华贵”的《后宫甄嬛传》里,御膳桌上的餐具都不成套,汤匙瓷柄上还有明显是供大量贩卖用的挂孔;在《隋唐英雄》里,隋朝皇后向唐朝皇后一本正经地科普“哀家”等历史上从来不存在的后宫称呼;在《陆贞传奇》里,南北朝的人手捧一个紫红釉色的花瓶赞叹“这是青瓷啊”;在《楚汉传奇》里,村姑用国之重器“鼎”来洗衣服,学生们读着宋朝才有的《三字经》,圣旨开头写着明朝才出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区等人气极高的网络平台上,几乎每一部“历史剧”播出后,都会有网民发文吐槽,也往往会引来剧组、制作方和演员粉丝们的反驳回击,双方的“口水战”成为这些影视剧娱乐群众的另一种方式。除了前面提到的历史细节上的问题,双方争论最激烈的焦点性话题,一般都集中在“篡改重大历史事件情节”和“扭曲历史人物(特别是正面人物)原有形象”上。
  有一位编剧在微博上说:“建议,懂历史的哥们去看史料吧,别看电视剧。电视剧是给不计较历史、看热闹的人看的。在电视剧这个娱乐范畴讨论历史真相,选错台面了。”这样的言论,基本能代表“历史剧”出品方对于“史实人物真实性争议”的态度,即:将一切不符合历史记载的做法都用“文艺虚构”来解释并合理化。与之相对的,网民们的意见大致可以概括为:“对于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和事件,虚构也要有一定的容许范围和底线,不能随便扭曲、抹黑、翻案。”
  作为一个曾经多次参与过以上网络论战的民间历史爱好者,笔者愿意向“历史剧”、“古装剧”的制作出品方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因为使用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你们不用再给自己的作品架构世界;因为使用了真实的历史人物,你们不用再自己做人物设定;因为人们喜欢看自己熟悉的人物故事,你们的作品从出生起就拥有一群天然受众。既然享受了这些历史的好处,对于给予你恩惠者,应该感激尊重,这是最基本的教养;
  二、我们理想的尊重历史的文艺作品,是这样的:服饰道具口语尽量向史料记载和文物靠拢,史有明载的情节不乱编,史书上没提到的必要情节,参照当时的社会风俗、阶层思想来创作。这需要大量专业知识,一时做不到,可以理解。
  三、最低限度:尊重历史人物在正史系统中的形象和定位,尊重几千年传承至今的民族价值观,不颠倒黑白、混淆忠奸。同时,声明自己的作品不完全符合历史,避免误导非专业人士特别是未成年人。
  以上几点,其实可以简单归纳成“尊重历史,端正态度”。不过,以目前国内电视剧市场的总体情况来看,笔者并不抱太大希望。在可预见的将来,“历史剧”、“古装剧”大概还是会持续“剧组赚钱、观众看剧、网民吐槽”的模式吧。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