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神与物游

日期:2013-09-1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撰稿/张晓凌


  历史只眷顾那些创造历史的人——在周韶华作品面前,我们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周韶华身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一代宗师所特有的吞吐宇宙、牢笼古今的风范,还常为其难以遏止的创作欲望所动容:年届八十有四,仍表现出年轻人似的虎虎生气,闻鸡起舞,笔耕不辍,佳作迭出,不可止息。每日薄明的微曦中,周韶华满头银发下思索的表情,以及被天光勾勒出的挥笔姿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动人,也最让人感慨的形象。
  9月7日至2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湖北省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举行。关于展览的题目,依我的理解,这对周韶华而言,其义是双重的:既是他的绘画方式,又是他全部创作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妨将其表述为:在创作中,周韶华以“神与物游”的审美方式,在感知祖国山川与人文传统的基础上,重新领略东方的宇宙观,天地之道、生命意识、人文精神及美学观,并在形而上和实践体系中加以重构,最终将其转换为现代性的价值坐标与语言风格。
  所谓新时代背景,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元素:全球文化秩序的动荡与重组,世界性的对“东方”价值的再认知与迷恋,市场化浪潮推动下中国美术的成长,以及中国美术前所未有的主体性诉求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时代性的趋势,即无论是西方的主流文化机构,还是中国美术的官民两界,都在急切地寻找、期待能满足“中国当代艺术”想象,代表中国当代艺术高度的观念、形态与人物。那么,究竟有多少艺术家试图为这一时代性课题提供答案,很难估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中国美术界,尤其在中国画领域,还很少有人能像周韶华那样以以孤峭卓拔的人格来回应时代的期待与渴望。
     在新的语境下阅读、重释周韶华的作品,其意义结构陡然变得复杂而多重。在此,我们将遭遇到一系列新的命题,比如,如何在全球化格局中重估周韶华艺术的现代性价值?周韶华的新水墨能否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周韶华在中国美术主体建构中将扮演什么角色?天才的创造能否转换为市场的主体?在周韶华的巨大成就面前,我们应该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当代艺术史?这些课题虽复杂繁琐,却都是本次展览试图加以探索的;同时,我们所选择的观察视角如全球化、中国美术主体建构、市场化以及当代艺术史等是时代所赋予的,因而也是无法回避的。从根本上讲,上述命题与视角并非仅属于周韶华个人,它亦属于中国当代艺术。
  本次展览所选的四个系列的200余幅作品,多为周韶华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它们首尾相贯,前后呼应,清晰地勾勒出周韶华三十多年来的创作脉络,凸显了以“大美”为核心的山水美学追求,集中表现了周韶华建构视觉大格局,开拓山水新时空,探索山水新语言所积累的经验与成果。有论者将周韶华的山水新体称之为“气势派”山水,从形态上讲,这大抵是不错的。然而,我更愿将其称为人文山水。其理由在于,决定这种山水新体的人文精神、历史养分是如此之丰厚,如此之绵密。似可以这样勾划它的轮廓:在与宇宙万象交感式的体察与对话中,周韶华以强烈的主体精神驾驭并超越了客观物象,使其在导入预设的历史、人文走向中,升华为超视觉的审美意象。阅读周韶华的作品,无论是巨幛大幅,还是尺牍小品,但觉重冈复岭,山势岧峣,皆有尘埃不到之势;大漠巨浸,烟云轻蒸,高天迥地间,似有逸怀浩气贯乎其中。思之令人心旌摇动,人画皆醉……。鲁迅论汉末魏晋文章的八个字极适宜周韶华的山水:清峻,通脱,华丽、壮大。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