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刚刚好
阅读提示:这一次,张艺谋摒弃了惯用的浓墨重彩大开大合式的情感宣泄,以极简手法描摹了一幅中国水墨图。
撰稿/藤井树
看《归来》让我潮了眼眶,都不知道是哪些段落溢出眼泪,但就是那样静静地在黑暗中几次湿了眼睛。这一次,张艺谋摒弃了惯用的浓墨重彩大开大合式的情感宣泄,以极简手法描摹了一幅中国水墨图。去繁就简,质朴纯粹,使影片呈现出最本真的情感力量。
剧情选取了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最后30页,将原本关乎时代悲剧的个人史诗,改成了迟暮老人归家难的辛酸小调。这样大刀阔斧的改编,很容易招致非议;当然对张艺谋来说,非议本就是常态,他也早已习惯。不过他还是以这样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姿态——归来,是陆焉识的回家路,亦是张艺谋的回归心。
有人批评《归来》里看不到批判,只剩下温情,缺乏深刻的反思和对“文革”起码的控诉。也因此认为张艺谋老了,已经不敢再触碰“禁忌”,发出时代最强音了。但我恰以为,这是张艺谋近几年来最具批判性的作品。苦难不是非要正面展现才叫控诉——小说里陆焉识被打成右派,在大西北流放了二十多年,其间经历的种种,在影片中确实并无任何交代。可是,这样一个历经劫难的人,还有什么比他晚年有家回不去,亲人相见不相认更惨的吗?
《归来》的批判性不单指某个个体——事实上,影片中几乎没什么所谓的“坏人”:开场抓捕陆焉识的两个农场指导员也没做什么过分的事,唯一称得上“坏人”的方师傅也仅存在于婉瑜的讲述中。可是,我们依旧从心底里感到悲凉,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孤独与绝望。这难道不比说得出名目的折磨更可怕吗?陆焉识明明已经被“释放”和“平反”了,可他人生中所有的美好都已如过眼云烟,因为最珍视的爱人不再“认识”他,他注定成为一个无家可归之人。造成这一切悲剧的是谁?没有具体的“敌人”,而是那个可怕荒谬的年代。人人都是刽子手,人人也都是受害者。
另一个难能可贵之处,是张艺谋在《归来》中尽可能地放弃过多的电影语言,以一种最简单传统的方式处理镜头。叙事也很直白,没什么花哨。陈道明和巩俐的表演,更是洗尽铅华,散发出宠辱不惊之感。大量面部特写,将演员置于极端情境,捕捉细微的情绪起伏,这对谁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巩俐很拙,陈道明很稳。拙可能更难一些,因为要放弃自身的全部痕迹,彻底牺牲自我,融入角色,这是演员的至高境界。在后半程的戏份中,巩俐因为要演一个局部失忆的病人,这份拙更是实力的体现。而陈道明则多了一份戏骨的自信,全程都很稳,靠经验,也靠天赋。
被张艺谋特别表扬过的那场弹琴戏,陈道明连背影都在传递情绪,待巩俐一只手搭到他肩上,转过身,一行泪滚下,一气呵成。但戏还没完,之后是巩俐的一拳,再次把他从希望的顶峰打到失望的谷底。再也没有比这更精准的表演了,难怪张艺谋说他俩奉献了一次教科书般的演出。
念信的桥段也设计得极好,那封小马驹难产的信,据说让张艺谋感动不已。确实,这么多信单单选取了这一封开场,实在是妙。陈道明的嗓音配上巩俐的神情,好像几十年光阴,浓缩在了这一页纸间。
纵观全剧,无论剧情本身,还是拍摄技巧和演员表演,各方面都很节制。可以煽的地方一概轻轻掠过,以至于全片好像都找不到什么高潮点。节奏也如散文版舒畅,并且把这种娓娓道来的从容保持到了最后。风雪中两张苍老的面孔望向没有希望的远方,苍凉心酸透彻心骨。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