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烟波陈澄波
阅读提示:陈澄波在上海的活动和创作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他个人的艺术生涯中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意义。
撰稿/路 勇
.jpg)
6月6日起,“海上烟波——陈澄波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举办。在时间节点上,今年是陈澄波(1895-1947)百廿岁诞辰,台湾陈澄波文化基金会、台南市文化局携手合作,共同策划主办了这次大展。展览包括画作、文物(家具、用品),史料(信件、照片)、地图、影片等。
陈澄波在台湾嘉义出生,母亲早故,父亲是一名私塾老师,陈澄波从小由祖母带大,读过私塾,后在台北的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即今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就读。在台湾的日据时期,画家似乎有很高的地位,于是他的理想便是成为一名大画家。在陈澄波上台北入国语学校的第一年,著名的水彩画家石川钦一郎仍在该校兼课任教,故陈曾在石川的指导下,受过基本的写生训练与水彩技法。陈澄波在毕业以后返乡任教,也曾带领学生到郊外去写生。
1924年,陈澄波以将近三十岁的高龄考入东京美术学校,1926年即以画作《嘉义街外》首次入选日本第七回“帝国美术展览会”,成为台湾以油画入选该展览的第一人。1929年,陈澄波从东京美术学校研究科毕业以后,受聘前往上海,曾任新华艺专西画系教授兼系主任、以及昌明艺专艺教科教授兼西画科主任。不久,上海举办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陈澄波被邀担任此会的西画评审员。在上海的这段期间,陈澄波对中国画有更多的接触与认识,他尤其喜欢倪云林和八大山人的作品。
1933年6月,由于“外侨”身份,陈澄波举家迁返台湾,自我的风格逐渐稳定地成长、成熟,老家嘉义也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与经常性主题。陈澄波生命的终结是一个大悲剧。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嘉义地区发生严重冲突,国民党军队被民兵围困在水上机场。嘉义市的“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接受其和谈要求,派出六个市参议员作为“和平使”,其中就有陈澄波。但事情发展令人意料,六个代表中只有两人返回,陈澄波等四人被抓,并很快押送至嘉义火车站前游街,最后当场枪毙示众。
由台湾至东京、上海再回到台湾,陈澄波旅居三地生活与创作的独特经验,开拓了艺术家崭新而宽广的艺术视野,形塑出创作上文化汇流的特色,并孕育出投身艺术活动的热烈情怀。陈澄波在上海的活动和创作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他个人的艺术生涯中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对他的上海时期做初步的探究和研读,是了解这位台湾艺术家重要的途径,也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个个案的补充。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展览开幕当天,陈澄波亲属暨陈澄波文化基金会向中华艺术宫捐赠了陈澄波的油画、水彩、淡彩、素描等8幅作品,作为中华艺术宫永久收藏,填补了中华艺术宫的收藏空缺。其中还有陈澄波的上海时期作品《田园》、《裸女疲倦》,以及于上海期间探索表现性画风的多幅裸女油画及淡彩等经典画作。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