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笔墨邂逅胎釉
阅读提示:徐庆华在书与非书之间,努力寻找着书法艺术在时境下的破茧蜕变。
撰稿/耿忠平
一只盈尺高的白瓷青花梅瓶,口小颈短,口沿平坦,肩丰圆滑,肩以下逐步收敛,至近底处微微外撇,瓶身上是层层叠叠、浓浓淡淡的青花色线条构成的图案,从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诱人的未知世界,是传统?是现代?……在脑际猛然跳出数年前的冬天,我走过苏州河边的一堵长满爬山虎枯枝的白墙,交错重叠的枝条勾画出千变万幻的图案,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徐庆华创作的这只瓷瓶上演绎出别样的情致。
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缘,徐庆华与陶瓷碰在了一起,瓷艺成了他继篆刻、书法、绘画、雕塑后,展现其艺术才华的又一载体。“这是由一种对艺术原始的、新鲜的冲动引领着,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中尝试、开拓……”如今,当他谈及第一次拿着毛笔,蘸着颜料,在瓷坯体上游走时,依然是那样的兴奋和陶醉。
徐庆华是一个对艺术十分敏感,并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认识的艺术家。记得,在一次展览布展时,庆华约我去看看他的新作。在现场,他不时地审视和调整着展品前后左右的位置,跑前忙后,不亦乐乎。他告诉我,虽然在展前有一个大体的策划思路,但到了展厅后又会因环境、灯光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就必须因地制宜地调整作品,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的氛围,都要尽可能地表现出你的创作思想、理念,努力挖掘出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精神。把握全局,关注细节,这是一种追求完美和成功的品质体现,更是一种智慧。我想,庆华这种对于艺术创造性追求的性格和具有超前的思想理念,随着他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修养的完善,胸襟的开阔,品位的提升,将逐渐爆发出它潜在的巨大能量。
徐庆华成名于篆刻和书法,然而,在他眼中艺术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门类之分,所以,与生俱来的强烈好奇性驱使他时而绘画、时而雕塑、时而瓷艺……到处自由地穿越,在这一次次跨界的交融中,他不断地反观自身,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实践中受到新的启迪,碰撞出炫耀夺目的火花。
徐庆华是一个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如何让现代人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和本质精神,是他常常思考和探索的一个课题。于是,他在书与非书之间,努力寻找着书法艺术在时境下的破茧蜕变。因此,他的瓷艺创作可分两大类,一是具象即纯书法,二是抽象即书非书。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他没有走一种简单的“从形式到形式”的套路,其运用的表现艺术语言的内在精神和元素,是根扎在中国传统审美之中的。他把生命的情绪体验作为艺术的诉说对象,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相互统一和谐,又互为补充,显示了生命的力度和人文的深度。徐庆华多次强调,传统就是我前进道路上的加油站,有了这充足的能量,我才能走得更快更稳。这就是他成功的睿智所在。
真、草、隶、篆诸体,这些具象纯粹的书法,表现在立体的瓷坯上与平面的宣纸,其不同的空间、材质,时时考验着他的心理、技巧、功力和习惯的组合效果,新的挑战令徐庆华感到无比的刺激和兴奋。他告诉我,每次创作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在这过程中又在寻找一种无意识的感觉,通过不断的总结、取舍、开拓,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发现新的欣喜和惊奇,我喜欢享受这样的快感。这也就是人们追求“无意于佳而佳”境界的客观体现吧。
而当飞扬的笔墨没有了时间的概念,没有了文字功用的束缚,每一段线条都饱含着生命的力量与律动,这是一种毫不掩饰自己心绪情感符号的吐露,被瞬间凝固在不同形状的瓷坯上,表达出一种和谐妥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境界。通过这种充满画意的书非书抽象线条,徐庆华将人们带到一种更为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和全新的视觉体验。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