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被遮蔽的游牧民世界史

日期:2014-07-1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撰稿|郑渝川
 
 
  在近代以来的全球史语境,以及中国史、汉学研究视野中,总是强调海洋文明的开放性,认为海洋文明才是塑造全球史的动力源泉;相对应的,内陆文明就是保守的代名词。而这其中,农业文明又高于游牧文明,后者更多地被定义为文明的破坏者。
  这种流传已久的主流说法存在一个重要漏洞。人们在推崇海洋文明时,常常为海盗开脱,认为如果不斤斤计较于海盗的杀戮罪行,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推动了历史进步。但在审视游牧文明时,所谓的进取心和冒险精神马上就变得一钱不值。因此而撰写的各类全球史,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东欧以东、中国中原以西以北的亚欧大陆的游牧文明世界,在历史上的活动轨迹。
  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所教授、欧亚史学者杉山正明所著的《游牧民的世界史》,试图挑战上述成见。这本书打通中国史、中亚史、中东和伊斯兰史、欧洲史,全面而深入地挖掘还原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彼此关联的各类各时期游牧文明在促成欧亚农业、海洋诸文明发展进步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杉山正明在书中多处都专门强调,所谓民族,是到了欧洲史意义的近代才逐渐完善明确的概念,在此之前,无论是何种形态的文明,民族的融合都在不断发生。特别是游牧文明中,根本不存在一以贯之的民族血统,所有的游牧文明霸主都是在不断聚合其他部族战力和人口中得以扩充的。
  欧亚大陆游牧文明的最重要发源地是蒙古高原,历史上出现过的匈奴、东胡、鲜卑、柔然、高车、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准噶尔皆发源于此。这就使得蒙古高原南方的中国中原几千年来都不得不面临游牧民集团的强力冲击。人们往往忽略这些游牧民集团在蒙古高原以西的征伐影响,事实上,从匈奴时代起,游牧文明的渗透影响不仅包括自南北贯连方向对中国中原,而且更易东西向,自中亚、西伯利亚抵达欧洲、中东和北非。杉山正明介绍指出,公元4世纪前后,西迁的北匈奴就开始强力引发中亚、波斯、南俄罗斯、东欧地区的震荡,大范围地推动了各部族的融合。
  《游牧民的世界史》分析认为,游牧民集团(国家)自匈奴时代起,就拥有三大组织特征:以十进制法连接及贯通的军政组织,以面朝南边的方向划分左中右三大分割体制,由持有领地及分地的“万骑”为单位组成多族集团。这些组织特征一直被沿用,并屡次造成其对立的农业文明、海洋文明国家陷入国力凋敝,证明了其组织和管理上的优越性。
  杉山正明也驳斥了中西史学界将游牧文明一概贬低为只掠夺不生产的文明破坏者角色的说法。他用历史上已知的游牧民集团活动范围、活动持久性为依据,反证只依赖劫掠的做法,不可能支撑上述行动。那么,游牧文明从事什么生产呢?贸易。这也可以解释历史上的游牧文明亲商轻农的政策倾向。
  书中重新叙述了中国古代史,指出受到传统华夷思想、正统史观影响,中华历史上对游牧民集团(国家)的地位和参与过程存在重大遗漏。这本书浓墨重彩地评述了蒙古的崛起。杉山正明认为,蒙元帝国对欧亚大陆乃至整个世界最大的影响在于,一是普及了白银的使用和流通,串联建立起一个大的跨地域市场和复杂的贸易网络,二是建立起重商主义财政、大规模间接税的国家经济政策模式,容许甚至鼓励专门的民营交易商、银行家(斡脱)发展,以促成广泛的商业资本化,这在随后被欧洲人发扬光大,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坚实基础。尽管蒙元帝国在欧亚大陆实施的控制和统治,早在近代历史开启前就已经结束,但不能因此否认其发挥了历史整合者的作用。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