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物质的对视
阅读提示:他常常用一种类似于腐蚀的铁锈化的方式去塑造物象的肌面,物象的背后其实蕴含了艺术家对历史、现实和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思。
撰稿/路 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物质是极大地丰富了,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以“低调的奢华”为诱饵、为标榜的消费主义也在有计划地推进到城乡的各个角落,而事实上,以炫富为目的的消费正在瓦解具有消费美德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物质的态度。在时代语境下,艺术不再简单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向导,同时扩散到与市场的联系。消费时代是一个以文化符号为诱饵,以利润为目标的社会体制。这一体制对艺术的侵蚀,与敏感的艺术家发生了摩擦。艺术家通过对消费时代的独特感知,倾诉出内心的抗争,呼吁人们净化内心,回归纯粹。
7月5日下午3点,由策展人仇海波策划的“非处方用药:与物有关亦无关的思考:李明、杨畅、韩方艺术作品展”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开幕式,展览还特别邀请了著名批评家冀少峰担任学术主持。
以物作为一种图像的视觉呈现方式,这是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来的共性面貌,他们的作品把物,如衣服、古物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主要的描绘对象,同时通过“物”这个物质媒介来表达他们对消费主义、传统文化或社会现实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李明的作品通过描绘生活中到处可见的层层叠加的衣物、棉被等来表达他对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对人的异化。比如《叠加》这件作品,扑面而来码放整齐的衣物,单色调的背景衬托着整齐鲜明的主体,衣物的颜色很丰富,但是很宁静,没有丝毫扎眼的刺激,却以这份平静的震撼吸引观者驻足。消费行为的快节奏与商品陈列的单一性,现实生活的律动与画面的静谧是他试图达到碰撞摩擦的表现效果。如艺术家本人一样,与年龄不相称的沉稳有时会给陌生人以错觉,误以为他是个不解风情的乏味之人。实则不然,他涉猎广泛,且热爱运动、热爱自然之外,从他对《叠加》系列色彩的陈列与布局来看,他的内心是企图张扬的,但心底的喧嚣却始终内敛于他如水的平静之中。他需要通过对艺术的领悟来释放内在挣扎产生的涟漪。正是他经年累月的重复“可叠加”的另类表现形式,潜移默化成了他描述消费时代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杨畅喜欢把儿童、战斗机、鸟儿等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对象,他常常用一种类似于腐蚀的铁锈化的方式去塑造物象的肌面,物象的背后其实蕴含了艺术家对历史、现实和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思。
他的“梦之门系列”油画新作——《夏夜轻语》、《乐土》、《时空》、《在云端》用丰富强烈的色彩幻化出了一个超现实世界。他用画刀肆意地横扫、刮擦,用反复叠加的油彩和厚重斑驳的笔触,营造出了神秘浪漫的萤火虫森林、错综复杂的支架秋千、离析破碎的异度空间和穿插悬浮的积木城市,将充满欢乐的孩童置于奇幻的环境中,把观者带到一个无忧无虑的纯真世界。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曾经说过:“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这种思想构成了杨畅的创作理念。我们姑且把这些玩耍的孩童们看作是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自我写照,那么他的画笔表达出的不仅是变换的奇境,更是一颗追寻纯粹的心。
韩方对于古物有着浓烈的兴趣,而且近几年一直都把古物作为自己创作的主线,他解构掉那种精英化、学院化的套路,而采用一种看似笨拙的技法去描绘他心中的古物,寄托艺术家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哲理思考。策展人仇海波认为:“物只是媒介或表象,而背后隐含的艺术家的思考和态度才是最重要的。这三位艺术家都在描绘生活中普通的物,但他们力求通过物去审视传统文化、物质欲望、消费主义、社会现实等问题,通过物来表达他们对现实处境的思考,而且每个艺术家思考的角度又都是独特的、个性化的。”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