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一次壮阔的“同行”

日期:2014-08-0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一个没有手的世界,如何维持人类的感受力?

 

撰稿/路 涌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外艺术家同时在同一个展览中亮相并不少见,但这一次是集结在同一面艺术大旗下,仪容端庄,穿越时空,向大师与历史记忆致敬。8月1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的《同行——2014美术馆联合展》(以下简称“同行展”),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即推动国内外馆际联动,建设聚集国际美术馆资源的机制与平台,以国际的视野审视中国,以中国的立场评判世界。
  该展览由7大展项组成,包括《通变涵远——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10个样本》、《中国新表现——1989-2014特别邀请展》、《此在的绘画——中国具象表现绘画二十年艺术展》等3个国内主题展和《狂野的心——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展》、《琳琅满天——20世纪下半叶意大利表现性艺术展》、《伸出你的拳头——厄瓜多尔绘画大师奥斯瓦尔多·瓜亚萨明画展》、《我的孩子,春天来了——德国绘画大师珂勒惠支作品展》等4个国外艺术展。这些展览在围绕“表现主义”这一学术主题,讲述艺术本体,荟萃展示中西表现主义艺术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外,更通过建构一个中外综合的展览格局和中西艺术对话的平台,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逐步建立自身系统科学的学术研究和展览体系。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因此,表现主义非常适宜于表现人类的困惑与灵魂拷问。
  但事实上,表现性绘画从它诞生的那天开始,几乎就作为一种精神底色,呈现在中国最早的艺术学府的美育“摸索”之中,比如呈现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之中,呈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众多都市青年的结社宣言之中,呈现在抗战拯救的宣示和呐喊之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表现性绘画与林风眠等人的东方式的“写意”传统基因彼此呼应,曾经兴起诸多诗性契合的发端。
  改革开放后,最为敏感的艺术领域接纳了西方近现代文化,表现主义绘画与压抑已久的青年艺术家们心灵相契,并迅速地锐变而为反叛性的思想征候。在 “八五运动”和之后的艺术运动中,表现性艺术一方面转化为冷表现潮流,并在实验水墨、现代书法和部分波普艺术中激发而为革命性力量,在浩繁无垠的时代变迁的狂飙中,裹挟成风,聚变而为新锐多元的艺术取向。
  在开幕前的记者会上,“同行”展的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激情澎湃地抨击了IT时代背景下,数字图像技术对作为绘画艺术的核心价值的“手艺”的侵蚀与颠覆,对被“美化”了的数字图像取代年轻人的审美习惯而表示忧虑,从而再三强调“肉身之感”与灵魂的呼叫,对于具有古典精神的绘画艺术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没有手的世界,如何维持人类的感受力?”
  所以,许江认为此次大展的格局与线索,就是要强调中国表现性绘画的诸般精神内涵,从某种绘画方法论的角度,表明中国艺坛坚守绘画及其特色性的精神品质,由此来体现中西艺者在今日全球境域中面对图像媒体同行“表现”、彼此呼应的文化境况。
  在中国“同行”的一边,以“中国新表现”为题,邀请24位活跃于中国艺坛的绘画者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集中体现中国当代艺术中表现性的精神力量,参展艺术家几乎亲历了三十多年的中国变革历程。同时大展以“通变涵远”为题,举办了20世纪写意性绘画的10个大师样本展,通过这些“横站在东西之间”的一代大师的作品,展现中国近现代绘画深蓄的表现性基因,弘扬中国绘画悠远而博大的写意传统和诗化风格,与当代中国表现性绘画形成历史的呼应。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