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历史感又不能当饭吃

日期:2014-08-2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邓大人”依然念念不忘,因为邓小平的复出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撰稿/韩滨鸿
 
 
  粉碎“四人帮”是不是毛主席生前部署的?这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一集的“槽点”。导演吴子牛正式答复之前,知道分子已经回答:九月毛泽东逝世,十月即有雷霆手段,华国锋以“继承毛主席遗志”等说法来解释和支撑这一行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符合历史真实。
  有些问题是连网上的闲人也没兴趣搭理的。比如有人问:华国锋是谁?不要感到匪夷所思,不妨问一下身边的八零后九零后,号称“四人帮”的“王张江姚”究竟是谁,看看有多少答得全。
  “活在当下”是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真理,记忆力在网络时代除了上考场已不再重要。 “历史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即使再稀薄,也不影响人们呼吸。梵蒂冈的教堂前,中国导游为游客们讲解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基本知识,说到宗教改革的马丁·路德·金,大伙儿频频点头,没人知道那应该是五百年前的马丁·路德。可这又怎么样了呢?中国游客还是全世界(的mall)最欢迎的人。
  粉碎“四人帮”这件事发生在不到四十年前,而且就发生在中国。即便如此,在中国电视剧生产大大供大于求的今天,我们依然极少能在热播剧里看到当时的场景,而共和国建国后其他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电视剧生产中的数量也不成比例。这也是《邓小平》一剧中扮演共和国领导人的特型演员普遍不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游击队员走进中南海是漫长的人生历程,横店有扎堆的“游击队员”,不过如何指望他们在一天之内脱胎换骨扮演首长呢?
  宏大叙事不声不响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轻薄短小”的个人体验,是电视屏幕上每年消灭的天文数量的日本鬼子,是各种架空与穿越。要说这完全是市场的主动选择,是“小时代”的世俗趣味,是八零后九零后的历史冷感,当然很省力,但未必有太多说服力。
  大部分政治家只是影子,但毛泽东、邓小平等是投下影子的人。与毛泽东在七十年代末的巨大投影相比,邓小平在这个时代的投影要柔和许多。傅高义称邓小平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一般理解的实用主义者,可以圆滑地避开许多原本难以回避的矛盾,但在1976年后,即使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对一些敏感问题做出斩钉截铁的结论,邓小平就无法获得“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腾挪空间,在国民经济几乎崩溃的危急关头改变巨轮的航向。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邓大人”依然念念不忘,因为邓小平的复出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电视剧里浓墨重彩描写1977年恢复高考的决策。如今,在1977年到1979年入学的“新三届”已经掌握了这个国家最主要的资源,“新三届”的亲身经历对当下的高考改革会发生怎样的影响呢?有人说,他们的子孙都在海外上学,所以对国内高考不会用心。这种说法我是不相信的。
  朋友们聊到电视剧第一集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气氛,一位女士提供了独特观感。她说,一个女人是每天化妆一小时吃饭三分钟,还是化妆三分钟吃饭一小时,收获的是完全两种人生。改变一个女人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邓小平改变的是一个国家!
  她完全讲清楚了邓小平当时的艰难。我还很想告诉她,七十年代末,普通中国女人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完全没有化妆这个项目。而吃饭则是大事,要买到鸡鸭鱼蛋这样的食品都需要起大早,排长队。你不关心政治?政治也会关心你。
  是的,历史感即使再稀薄,也不影响人们每天的呼吸,但很可能会让你无法理解雾霾为什么越来越严重。因此,《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样的电视剧还可以更多一些。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