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假装没看到
阅读提示:这个展览,在本质上不是一个关于“他者”的展呈,而是事关我们自身的叙事。
撰稿/庆 丰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于上周推出的摄影群展《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展出52位/组艺术家的摄影、装置及影像作品。展览共设三大单元,依次为“边界/漂移”、“景观/日常”及“社会/身体”。策展团队希望从议题出发来设置单元,以此突现出某些较为明显的趋势,同时也希望这样的单元设置,能够更为清晰地梳理、展现2009年至2014年间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大致脉络与走向,给出一个相对宏观却又不失具体性的描述。当然,三个单元无法全面涵盖中国当代摄影,而艺术家的创作也往往跨越了多个议题,不能用特定议题框定。

实际上,“变化”这个词对于常变不居的现实而言已显苍白,因为除了那些在概念中还存在诸多“不变”以外,似乎在任何地方今天都在告别着昨天,无论是“日常”的“景观”,“社会”与“身体”,乃至更开放的“界限”本身。用当今社会学家齐蒙特·鲍曼的话来说,我们处在一个流动的现代性之中,它的特点就是没有什么固定的事物或性状在时间中凝固,古典的价值观正在消失,人们不仅对自身的经验连同对经验的观照都与以往不同。人类社会正经历一个从“重资本主义”到“轻资本主义”的转换,我们常说的“转型”或“转规”正是人们对无法抗拒的“流动性现实”的一种委婉的或防御性的说法。艺术家由于职业或使命的缘故在行为方式上与公众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她们正是记录、表现或观照现实的一群人,他们/她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现实的感知,这种感知并不限于已存的世界,还包括着可能的世界。在康德的时代,由于技术的限制,人们甚至在最肤浅的意义上也“看”不到“物自体”,但是在摄影术发明之后,人们“看”物体的方式已发生本质的变化,那就是在可复制性的基础上的反复观看成为可能。事情还不止如此,技术提供了超越已存世界的方式,不是技术的边界限制想象力的边界,而是想象力的边界界定了技术的边界。无论是固定的还是连续的影像,都具有本雅明所说的“观照自身”的性质,为我们提供二次观看,从而更深刻地感知现实。
这次推出的“中国当代摄影”,选取了离我们最近的时间段2009至2014年,这既是奥运后的中国,也是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的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件的记载和讲述。它不仅具有表现性,同时也有解释性。策展人给这些作品设置了一种结构,一种标题性的框架,仅仅是为观者提供一种认知的导引便利,观者当然有充分的自由对作品进行独立的无限制的观看和解读。这个展览,在本质上不是一个关于“他者”的展呈,而是事关我们自身的叙事。
展览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袂策划,展期至10月15日。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