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假装没看到
阅读提示:这个展览,在本质上不是一个关于“他者”的展呈,而是事关我们自身的叙事。
撰稿/庆 丰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于上周推出的摄影群展《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展出52位/组艺术家的摄影、装置及影像作品。展览共设三大单元,依次为“边界/漂移”、“景观/日常”及“社会/身体”。策展团队希望从议题出发来设置单元,以此突现出某些较为明显的趋势,同时也希望这样的单元设置,能够更为清晰地梳理、展现2009年至2014年间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大致脉络与走向,给出一个相对宏观却又不失具体性的描述。当然,三个单元无法全面涵盖中国当代摄影,而艺术家的创作也往往跨越了多个议题,不能用特定议题框定。
第一单元“边界/漂移”中,大部分艺术家注重影像本体语言的实验,还有一些艺术家则尝试如何以新媒体的方式来呈现与思考现实。在第二单元“景观/日常”里,通过凝视与反思空间景观,艺术家在以摄影方式接受现实的多样性、诚实面对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不平衡性的同时,也对当下景观展开富于主体性的“观景”实验。身体作为当代摄影的关键词,以各种方式出现在第三单元“社会/身体”艺术家的作品中。社会加之于人的身体的压力,如何成为一种反作用力作用于摄影这个媒介,并且被摄影再度转换为一种更深远的力量来影响当代的身体现实与社会现实,始终吸引着艺术家。第三单元还特设了“公民新闻”板块,集中梳理了2009年以来一段时期内流布于社交媒介中的图像新闻,既让它们作为新闻生产方式本身加以呈现,也让它们与本单元中的新闻报道实践构成某种对话。
实际上,“变化”这个词对于常变不居的现实而言已显苍白,因为除了那些在概念中还存在诸多“不变”以外,似乎在任何地方今天都在告别着昨天,无论是“日常”的“景观”,“社会”与“身体”,乃至更开放的“界限”本身。用当今社会学家齐蒙特·鲍曼的话来说,我们处在一个流动的现代性之中,它的特点就是没有什么固定的事物或性状在时间中凝固,古典的价值观正在消失,人们不仅对自身的经验连同对经验的观照都与以往不同。人类社会正经历一个从“重资本主义”到“轻资本主义”的转换,我们常说的“转型”或“转规”正是人们对无法抗拒的“流动性现实”的一种委婉的或防御性的说法。艺术家由于职业或使命的缘故在行为方式上与公众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她们正是记录、表现或观照现实的一群人,他们/她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现实的感知,这种感知并不限于已存的世界,还包括着可能的世界。在康德的时代,由于技术的限制,人们甚至在最肤浅的意义上也“看”不到“物自体”,但是在摄影术发明之后,人们“看”物体的方式已发生本质的变化,那就是在可复制性的基础上的反复观看成为可能。事情还不止如此,技术提供了超越已存世界的方式,不是技术的边界限制想象力的边界,而是想象力的边界界定了技术的边界。无论是固定的还是连续的影像,都具有本雅明所说的“观照自身”的性质,为我们提供二次观看,从而更深刻地感知现实。
这次推出的“中国当代摄影”,选取了离我们最近的时间段2009至2014年,这既是奥运后的中国,也是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的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件的记载和讲述。它不仅具有表现性,同时也有解释性。策展人给这些作品设置了一种结构,一种标题性的框架,仅仅是为观者提供一种认知的导引便利,观者当然有充分的自由对作品进行独立的无限制的观看和解读。这个展览,在本质上不是一个关于“他者”的展呈,而是事关我们自身的叙事。
展览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袂策划,展期至10月15日。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