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的红色趣味
阅读提示:徐老师面对红色经典的改编,步子不敢迈得太大。
撰稿/独孤岛主
在曲波原著《林海雪原》及袁阔成的同名评书中,有较长篇幅交待了主角少剑波的亲人、革命同志鞠县长,及由他率领的土改工作队被杉岚站土匪许大马棒诱杀的情节。也许是篇幅原因,这一段在后来改编的三版电影中全部被删除——在1960年刘沛然导演的八一制片厂版《林海雪原》和1970年谢铁骊导演的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成为一个没有过去、完美无缺的领导“203”。样板戏中为了突出杨子荣,更是直接将少剑波叫作“政委”了事。而在徐克导演的新版《智取威虎山》中,林更新饰演的“203”虽然也没有过去,但多了几分人情味,加上了他与女卫生员白茹(佟丽娅)的含蓄爱情戏码,举手投足,更趋近常人。
这并不是徐克新版《智取威虎山》的真正趣味所在,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徐老怪面对红色经典的改编,步子不敢迈得太大。革命人物的爱情,到了今天,依旧以一种极其克制的方式展现,正是徐克在此片中显示的一种犹疑态度。于是,一贯剑走偏锋的不老怪导,将他的奇思妙想尽数用在了场面上——由子弹出膛的慢速表现,到枪枪见血的3D滑行,令影院中重温旧梦的长辈们大呼过瘾。经历过“文革”时代、能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倒背如流的观众,要看的正是突破了舞台假定性后的银幕爆炸。而今日的中国院线电影,能吸引多元年龄层次共同观赏的真是凤毛麟角。《智取威虎山》如何呈现杨子荣(张涵予)的冒险及最后胜利,才能吸引到不同年龄的观众?靠的是场面,是对既有桥段的更新升级。
这种“场面”不仅包括战争。“场面”在影片里,更多的是表达气氛。从前样板戏电影中,一个杨子荣,从头至尾,身上都打满亮堂红光,无论如何走位,他在画面构图中都比威虎山上的群匪要高大威武,这是“三突出”的极端实验。而徐克的改良在于,座山雕的出场面目还是模糊的,有点像90年代港片里的反派,但性格是鲜明的,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是经得起正面人物认真对待与对付的。其他群匪,有匪气,但绝不被矮化。
当然,若想让这部《智取威虎山》完全担当历史考据作用,来拍人物的多面性,则未免太过苛求。影片里对八大金刚的个性,相比从前有了相当深入的挖掘,已经算是这一改编序列中走得最远的。旧作里愈演愈烈的阶级仇恨表达,交给了新加入的角色“压寨夫人”马青莲(余男)。顺带,在经典范式的最终“智斗”段落之外,也加上了因此女而起的匪帮内讧,令现代的观众得以获取密集度更集中的“潜伏”与“暗战”趣味。
正是这些点滴的谨小慎微,构成了一部既徐克又曲波的新《智取威虎山》。战争场面的游戏化,终局火力全开,解放军勇猛战士“坦克”与缴获的坦克一齐杀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座山雕“百鸡寿宴”前……这场毫无悬念的最后胜利,居然又被徐克玩出了新的花样——不仅对决场面致敬了许多八九十年代的华语经典,在结局过后的结局里,徐克甚至突然跳出了他设定好的套层框架,直接暴露了自己幕后“作者”的身份。首次放映此片时,影院面对这样的结局措手不及,开灯关灯,茫然慌乱。
至于梁家辉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直到最后一刻仍困扰着观影之前未做任何功课的笔者。徐克一点一滴,在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过程之中,将冰山之下的《蝶变》式游戏态度,慢慢袒露了出来。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