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将手艺交给兰心少年

日期:2015-02-2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撰稿/忠 明
 
  福州是一个有手艺传统的城市,新世纪以来,鉴于手艺精神与手艺制品的苏醒,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与艺术家更加努力地呼唤手艺的回归。日前,一个手艺新生设计展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由正荣公益基金会与《HOMELAND家园》杂志联合发起“手艺新生”公益项目。活动主持人和策展人选择曾经承载福州人传统生活、如今日渐式微的老手艺,征集年轻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来到福州,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为其开发符合现代生活审美和使用方式的产品,使这些手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当下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人类行为方式、电子产品全方位渗透到生活各个层面的现实下,这个活动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手艺新生设计展上不仅展出12位年轻人的有趣作品,项目中6种老手艺的手作物、部分项目顾问的成熟产品也一并呈现。不论是年轻人们的作品,还是老手艺人的传统手作,都吸引了观众的驻足。还有很多人甚至携家带口,在展品前回忆往事讨论现状,带来了许多有意思的反应。
  这次的展览主体展品是12位年轻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他们在福州学习了解老手艺三个月后与老手艺人合作的作品,另外也有老手艺人原来制作的传统手作物,与这些作品搭配在一起,出现在同一个展区,更容易引发大家对新与旧传承流转方面的思考,同时也安排了一些现场演示性的表演。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老手艺人们怀着开放的心态与这群年轻人相处,也不吝展示自己的手艺,希望让更多年轻人能爱上老手工艺,传承老手工艺,而不是浅尝辄止。所以在展览现场,有3位老手艺人面对观众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艺,比如有做大缸的、有做花灯的、也有做竹器的,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参加本次项目的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但对于手工艺而言,它是有着鲜明的地方文化印记的,这些年轻人可能第一次从事手艺设计,那么在与本土老手艺人碰撞后,会不会形成文化信息的错位或杂交?
  对此,策展人许灵怡女士认为:“从历史看,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手工技艺都是随着经济活动和社会变迁,在大交融中传承和发展的,信息的交会甚至杂交,我们不必担心。那么,我们更希望不同地区的文化通过交流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事实上,年轻文化人或艺术家的参与,使手艺获得了新的文化营养,比如北京来的青年艺术家柴觅,她的艺术实践涉及多种媒介,包括绘画、手工艺、影像、现场演出等,此次她与郑祥霖师傅合作了几组花灯作品。基于花灯的基本记忆,她尝试了两组灯具与一组灯光装置作品,其中“竹球灯”的灵感就来源于郑师傅所做的舞龙灯的龙珠,提取了龙珠的造型骨架,使用新材料进行编扎,从而形成了多种色彩和图案变化的竹球,可以组成一盏美观的灯,也可以是一枚轻巧好玩的球。
  现居香港的艺术家KayanKwok,曾以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怀旧图片为素材,用拼贴方式,每天创作一张海报,并持续365天。此次活动,她专注于福州传统皮枕的“改造”,用自己的创新解构了皮枕的状态。她从皮枕工艺元素里抽离出皮与藤,制作出了项链、内衣、肩饰三个系列。在风格上融合了哥特意味,使作品的线条更加简洁,又有维多利亚服饰以及美国20至50年代海报女郎的元素,增进了复古趣味,同时有古希腊神话女神雅典娜的中性之美,暗含对爱情和婚姻的保卫。
  参加这次项目的几位年轻人都带来了所谓的“异质文化”,在与福州本土文化的交流中,现实了一次嫁接和重叠,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量和艺术元素,也给本地的年轻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