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教义《阅读ABC》
撰稿|须 弥
为何要打开埃兹拉·庞德的《阅读ABC》?或者说,现在阅读这本写于80年前的文论小册子有何意义?数十年以来,在汉语读者的认知中,这位20世纪的伟大诗人的面孔如同一个奇异的棱体,呈现出多个切面:作为流行于汉语诗坛多年、被频繁引用和阐发的两行诗《在地铁车站》和构成一个传说却依然未见全译本的《诗章》的作者;高度赞美和大力推介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者”;帮助T.S.艾略特修改《荒原》、推荐发表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文学鉴赏家及活动家……然而,庞德的面貌尚未完整,其作为文学批评家、理论家的一面尚未得到清晰的呈现,而这一面对深入庞德的世界十分重要。这本“最生动也最有挑动性的文学批评著作”(迈克尔·德尔达语),正是读者了解庞德的文学批评之维的一个极佳入口。
《阅读ABC》当初是被庞德设计为一本教科书的,其中有好几个章节都有各种测验和课堂练习,书中甚至还会出现给教师的建议——“身处教师之位不应强推一个意见。他为他自己或他的学生能做的充其量是采取某些简单的预防措施或将学生置于采取这些措施的位置。”庞德在书中也一再提及这一点:此书乃一本教科书,或阅读的入门读物。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会出现钱锺书在其英文文章《中国文学》中调侃庞德在中国文学面前,就是一个只会“ABC”的初级读者的情形。但实际上,这本设定了极高艺术标准和充注了独特言说方式的书并不是想象中的“ABC”,也不大适合作为教材。而庞德在开篇所说的那么“足够非个人化”,也并不是那么准确,至少这种“非个人化”的周边,依然掺杂着辨识度很高的个人化色彩。
这本小册子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教材那样中规中矩,而是充斥着庞德关于写作技巧和文学品位的教谕式断言。整本书中充斥着大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格言式或碎片化表达,不由让人想起尼采的言说形象及方式。激烈的火苗在这些警句上不断来回跳跃。庞德尖锐而响亮的声音中充注着他的激情和个性,甚至不乏挑衅式的调侃、贬损和反唇相讥。诸如以下这样的语句比比皆是:“败于缺少性格的作家比败于缺少智慧的更多。”“法国可能已获得了欧洲的智识领导地位,当他们的学院课时被截短至40分钟之时。”或是“任何懒到驾驭不了理解乔叟所需的那相对不大的词汇量的人都活该永远被关在阅读好书的大门之外。”
不过,在文学研究上,庞德确实十分重视和强调生物学式的“仔细检验和反复比较”的方法,以及高度专注、刻苦钻研的精神。正如艾略特所认为的:“庞德的独创在于坚持诗歌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最刻苦的努力与钻研的艺术;在于看到在我们的时代它必须是一门高度自觉的艺术。”在书中许多地方,比如开始部分出现的“阿加西兹和鱼”和第八章“福楼拜教莫泊桑写作”的例子等,都体现了这种对专注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强调。
庞德主张返回古典,主张重估普罗旺斯的抒情诗,并在书中推出了他心目中的万神殿。其中有我们熟悉的荷马、萨福、奥维德、乔叟、维庸、但丁、菲尔丁、司汤达、福楼拜、叶芝等,也有很多他极力推崇而我们并不熟悉的,比如加文·道格拉斯、奎多·卡瓦尔康蒂、罗切斯特伯爵。另外他对维吉尔和莎士比亚的评价都不高,他甚至狠狠地批评了弥尔顿。他对经典做了重估。在庞德看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某种永恒而压抑不住的新鲜”。而在经典作品的“语言”中,有一种永恒的“意义”充注。这正呼应了其对文学的断言:“伟大的文学正是在可能的极致程度上充注了意义的语言。”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