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别的功夫片
阅读提示:我们本土功夫江湖,说得上术业有专攻的,目前唯此一人。
撰稿/曾念群
《箭士柳白猿》在上映之前,其实名声已经很大了,但仅限于业内。这部电影始拍于2012年,曾获台湾金马奖多项提名,它的长短版早为业内讨论透彻。而导演徐浩峰也已然声名在外——他是陈凯歌电影《道士下山》的原著作者,与王家卫合作的《一代宗师》擒拿金像奖最佳编剧,其导演处女作《倭寇的踪迹》入围威尼斯,去年上映的《师父》更是打出了本土功夫电影的一片新天地。在论及武侠或者功夫片时,很容易将他和洪金宝、徐克等功夫前辈凑到一起谈论,原因再简单不过,因为我们本土功夫江湖,说得上术业有专攻的,目前唯此一人。
《箭士柳白猿》其实是徐浩峰的第二部电影,早于《师父》破土动工,《师父》因为商业的外挂,赶在了前头上市,而更加纯粹的《箭士柳白猿》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就好比功夫江湖,外把式易学也易于传播,内家拳法则需要你沉得住气。想当初,张震为了《一代宗师》,一个八极拳就苦练三年,直到拿下武术比赛冠军,一部好的功夫片要下的功夫可想而知。徐浩峰不是王家卫,就算有那么多银子,也不会有一线大腕为他奉献,更何况他银子有限,所以他只能把更多的精力下在他熟悉的江湖。
与徐浩峰其他作品一样,《箭士柳白猿》的故事背景依旧是民国乱世江湖。这也无怪,大清朝中前期严令抑武,不少民间武学断片失传;到了清末,不仅解禁,还鼓励义和团等参与家国是非,江湖武林迎来百家井喷。这一势头沉淀到乱世民国,不但演绎出“体育救国”,精武体育会、中华武术会、中央国术馆等招牌高挂,还得到了孙中山和蒋介石等民国政要的鼓励和支持。古代人才的最高追求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书读不好,武功了得,一样可能出人头地。到了民国,文人可以上大学立业,武人的出路却因“武举”废止而腰斩。正如《箭士柳白猿》开篇所述,民国的武人要出头,要么开武馆,要么跟着军阀混政治。民国的武馆可没那么好开,这一点,徐浩峰用了一整部《师父》来印证。而《箭士柳白猿》,讲的则是另一种出路,或说末路。
在《箭士柳白猿》的原著里,柳白猿是个刺客——武人在民国乱世混政治,不是保镖,就是刺客。可能觉得这个逻辑太简单了,到了电影里,柳白猿成了江湖裁判,美其名曰“武林仲裁人”。可惜这武林仲裁人并非传统江湖中的武林盟主,十分不招人待见。人物身份换了,但柳白猿“帮忙”干的事,还是刺客勾当。柳白猿多了一重身份,徐浩峰则多了一份铺展民国江湖的筹码。胶片长镜头下,几场踢馆和江湖裁决的戏,既有细节展示又不乏场面渲染。相比之下,《师父》时候的徐浩峰要得太多,恨不得让廖凡跟中国古代兵器谱通打一遍;到了《箭士柳白猿》,他化繁就简,仅抽取宋阳的箭与于承惠的枪。我不懂武学,仅从视觉上看,于承惠的棍枪耍得那叫一个帅。可惜这竟成了于承惠的绝唱,一代武学老人已于去年长辞人世。
这几年,国内流行田间影像调查,我一位叫鬼叔中的老乡,时常举个DV游走乡间,捕捉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徐浩峰的镜头异曲同工,他试图用电影的镜头为我们还原身边消散的武林。虽然总有人集体唱衰华语功夫片,但事在人为。70年代有李小龙的陨没,80年代就有徐克新武侠的崛起。事在人为,只要有人不断去摸索、尝试,末路也会成为出路。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