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为时代造像

日期:2016-06-0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撰稿/傅中望
 
 
  雕塑,作为艺术之最古老者,自石器时代开始,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纵观历史,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雕塑都因其特殊的艺术样式而与一座城市或地域的文化息息相关,进而反映出其所处时代的特征。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雕塑创作无论是从观念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发生了阶段性的变革,中国雕塑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以“为时代造像”为主题,湖北美术馆收藏的雕塑作品来到上海中华艺术宫。展览划分为“时代造像”“我型我塑”“大象无形”三个单元。
  “时代造像”中的作品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的中国雕塑,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强调的是贴合特定的社会需要,而非雕塑的形式语言,其中尤以“红色经典”样式为代表。二、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这是个承上启下的时期,雕塑开始颠覆以往的社会主流样式,呈现出创新、变革的特征。这个时期的作品更多地关注社会性内容及对“形式美”的发掘,单一的、意识形态化的雕塑样式逐渐被剔除。此外,此部分的少量作品虽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及2000年以后,但在主题与形式上仍然贴合这个部分的特征,也因此被划分至此。
  这部分的藏品多来自老一辈艺术家的无私捐赠,由此,湖北美术馆有幸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保护与研究。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中国雕塑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国雕塑转型的前奏。而改革开放之后,雕塑在形式上的尝试与创新从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中国当代雕塑的历程,也由此,中国雕塑在观念、形式、材料、空间上开始了更为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当代艺术包括雕塑逐渐摆脱了集体意识形态的影响,“个体性”“世俗性”“商业性”开始成为中国雕塑的关键词,而这也是“我型我塑”部分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首先,对观念的表达成为中国当代雕塑的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反映在艺术形式上就是,雕塑家们开始对创作资源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表现手段从单一走向多元。其次,雕塑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再空泛,他们开始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出发,表达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他们借助大众的、世俗的文化资源,从更细腻的层面表现社会生活。第三,创作于2000年以后的作品多出自新的新生代雕塑家之手。湖北美术馆希冀通过对青年艺术家的发掘与推介,更完整地把握中国雕塑转型的脉络与特征。
  此次展览,将抽象雕塑作品单独归为“大象无形”。因为很难将其归于中国雕塑发展的某一个时期,但它们却是中国雕塑转型中不可绕过的环节。
  抽象艺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思维能力,它具备原始而生动的表现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抽象艺术被西方艺术史明确定位下来,并发展延伸到包括雕塑在内的艺术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这是社会形态进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雕塑家们在具象中提取并精炼出抽象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更贴近于自然造物的基本几何形态,而这种反复的抽取与重建,体现的正是雕塑家反复思索与推进的过程,这也是雕塑得以演进的动力。而中国雕塑从传统雕塑向现当代雕塑转型,正需要这种不断的演进,因而抽象雕塑也将成为中国雕塑整体进程中一种试验性的方向。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