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瓷片中的密码

日期:2017-07-1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小小瓷片就像一根杠杆,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坚实支点,修订了中国陶瓷史、中国美术史以及中国外贸史。
撰稿|沈嘉禄
 
  一颗牙齿,让我们知道了元谋猿人。一块头盖骨,让我们知道了北京猿人。一枚瓷片,又能让我们破译怎样的秘密呢?
  明清之前,匠人姓氏和制作年代出现在工艺品上的情况极为罕见,这为今人考证器物的产生年代与社会背景,布设了许多盲点与难点。但是,文物环境提供的信息还能为我们提供管窥蠡测的路径。比如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认为在宋代与明代之间,应该有蓝底白花的瓷器存在,但许多人还是将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当作明代永宣时期所出的粗陋产品。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约翰·波普通过对英国、伊朗、土耳其等国博物馆所藏数十件青花瓷器的考察,撰写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所藏中国瓷器》一书,尤其是他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对写有“元至正十一年”纪年题记的象耳大瓶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国内专家有如梦初醒、醍醐灌顶之感。
  元青花的概念让中国专家脑洞大开,那么它就是中国青花瓷的肇始?倒也未必,1957年和1970年,考古专家先后在浙江龙泉和绍兴两座宋塔塔基下的夯土层里出土了一共十几枚青花瓷碎片,有人据此提出了青花瓷始烧于宋代的说法。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又有人在扬州唐城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枚绘有几何图案的青花瓷片,这块瓷片为研究我国青花瓷起源开启了新思路。多年之后,在扬州旧唐城遗址范围内再次出土了十多枚青花瓷片,关于青花瓷始烧于唐代的说法就有了更加有力的证明。
  小小瓷片就像一根杠杆,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坚实支点,修订了中国陶瓷史、中国美术史以及中国外贸史。
  沈胜利先生是中国文物界公认的老法师,精通玉器、瓷器、字画以及杂件鉴定。他19岁就进入上海市工艺品进口公司工作,拜孙经品先生为师。孙经品先生送了一枚南宋修内司官窑的瓷片作为见面礼,引导学生从标本入手进行研究。后来沈胜利还拜苏州市文物商店专家张永昌先生和王志敏先生为师,两位业师也嘱咐他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瓷片,数十年来,沈胜利每遇赴外省市公干,就在古运河、古码头、建筑地工等处捡拾瓷片。集沙成塔,蔚为大观。
  瓷片是历史遗存,是某个过程的原始记录,隐藏在瓷片中的真实信息也许是我们现有典籍中没有记载的,更是我们现有经验不能涵盖的。解读一枚有价值的瓷片,相当对同类的完整瓷器做一次造型分析,更可能填补某项空白。这次,他携学生刘国斌、公子沈恺宇策划并编撰《谈瓷侃片——中国历代名窑瓷片鉴赏》一书,从数十年来捡拾、购买、交流而来的一千多枚瓷片中遴选出两百多枚,力求做到每一枚都有不可替代的标本价值。
  刘国斌早年跻身文物系统,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他以书画与漆器收藏怡养性情,略窥门径,转而兼攻陶瓷收藏,成为沈老嫡传弟子,鉴赏水平与日俱进。沈公子恺宇兄幼承庭训,思路开阔,触类旁通,进步神速。
  那么收藏爱好者可从《谈瓷侃片》这本书中获得什么呢?首先当然是鉴定知识,瓷片对于进一步考察陶瓷的工艺特征是极有帮助的,通过它可以辨识胎骨的疏松与坚致、釉面的肥厚与莹薄、窑炉的温度、气氛以及工匠淘炼、利胎、修胎、施釉方法等。还有历史常识,比如附载在陶瓷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以及从器物上面的图案纹饰,考察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时代风气。总之,这本令人目不暇接的鉴赏图书,兼有学术研究和纯粹审美的作用,它是广大陶瓷收藏爱好者和美术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也是博物馆陶瓷陈列与研究的有效补充。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