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那些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文字

日期:2017-09-2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我的1945——抗战胜利回忆录》是中国抗日战争亲历者、见证人关于抗战胜利这一时段历史的珍贵回忆录,弥补了国人集体记忆里关于抗战胜利这一段历史几近空白的状况。
撰稿|姜浩峰
 
  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进行的《我的1945——抗战胜利回忆录》新书出版座谈会上,有一位96岁高龄的长者,他就是《新民报》老报人张林岚,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张林岚正赶到重庆参加《新民报》的采编工作。
  另一位在座的高龄老人,是同样96岁高龄的饶平如。这几年,因出版图书《平如美棠》,用画作与文字的形式表达对逝去爱妻美棠的思念,饶平如被许多女性读者所熟知,而他知道日本鬼子投降的消息时,正在湘西会战的前线,当时是一名年轻的迫击炮排排长。
  张林岚、饶平如,当年都是24岁,他们各自的职业不同,所处的地方各异,然而他们都亲历了抗战胜利的一刻。而今,72年过去了,即使当年出生的婴儿,都已经成了古稀老人。难能可贵的是——在抗战胜利72周年之际,当年正值华年的张林岚、饶平如等亲历者还能来到四行仓库,并即席发言,讲述当年的历程。
  说起《我的1945——抗战胜利回忆录》,以及同时推出的《抗战胜利·民间影像特辑》,同济大学出版社《民间影像》丛书的责编陈立群先生颇为感慨。在介绍作者的时候,陈立群对着大屏幕点开一张张照片。照片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是从2012年开始,他逐一拜访的老人。当时,他正在筹划《民间影像》丛书。在博客上看到我贴出的家祖父姜启贤回忆抗战胜利的文章。由于祖父并没有留下1945年去往南京时的照片,这篇文章所记内容无法收录于《民间影像》,然而文章促成了陈立群先生的一个构想——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寻找70名亲历者,写作70篇回忆文章。
  是否能找到70篇第一手材料的亲历文章,当时陈立群心里并没有底。身为资深出版人,难能可贵的是——陈立群在心里没有底的情况下,开始了追寻之旅。江南塞北,但凡有一丁点儿线索,陈立群就会想办法与对方联系、前往目的地组稿。
  “如何发现线索、寻找样本,如何使发现的样本‘落地’,变成一篇符合要求的回忆文章,几乎每向前推进一步都需要大量工作,反复解释、沟通。为了确保材料的第一手,这些回忆还必须是亲历者本人所写,这又大大增加了难度。”陈立群在《后记》中透露。
  很多老人多年不写作,要说服他们重新拿起笔。很多老人不会使用电脑,更不会上网,甚至耳背无法接听电话,陈立群也不得不拿起多年没有使用的钢笔,通过书信与老人们沟通。
  最终的成果出乎意料——这本为迎接抗战胜利70周年而构思的书,原本希望收录70篇样本,如今则收录了80位作者的回忆,涉及20个省市近30座城市。“主要节点、主要移动线路都有样本,基本达到了当初的设想。”陈立群说。
  张林岚是《新民报》在重庆时期老报人中如今仍健在的唯一一人。陈立群是通过《新民晚报》记者方毓强先生与张林岚联系上的。张林岚在接到方毓强信后表示愿意亲自撰写回忆文章。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员、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原秘书长彭训厚认为,《我的1945——抗战胜利回忆录》是中国抗日战争亲历者、见证人关于抗战胜利这一时段历史的珍贵回忆录,弥补了国人集体记忆里关于抗战胜利这一段历史几近空白的状况,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拓未来”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觉得,这本书得以出版,还有一个颇为重大的意义。从2012年到如今,好几位作者在完成回忆文章后去世了。岁月无情,总算这本记录抗战胜利一刻的书顺利出版。要知道,如果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再去组稿,是不可能再组到这么多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的。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