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在翠华与苍茫的山水间

日期:2017-12-2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他的山水画作品线条充满张力,张弛有度,勾勒承转,轻重连接,沉稳持重,毫不涩滞。
撰稿|沈嘉禄
 
  耿忠平早年学画时,遇到了两位很好的老师,一位是张大卫,另一位是王克文。张大卫是陆俨少的学生,以山水画有名于世,深得陆门艺术的精髓。王克文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擅长山水画和中国画史论研究,后任黄宾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在张大卫先生的指授下,耿忠平下苦功夫临摹范宽、黄公望、王蒙等宋元各家的作品,对于明清两代的画家如沈周、石涛诸家也悉心研究过,对龚贤的画风,他是非常折服的。他每次临摹古画都是反复咀嚼,消化吸收,重在意会而非亦步亦趋,一段时间后,耿忠平的笔墨功力大有提升。过了一段时间,耿忠平又从王克文先生那里重新认识了黄宾虹。
  黄宾虹一直强调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八十岁后变法,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黄宾虹的技法得力于李流芳、程邃,创作时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此时的耿忠平有了一定的理论修养,对黄宾虹的作品有独特的理解,于是就画起焦墨作品来。他在实践中渐渐掌握了渴笔焦墨的方法,从而增加了信心,不断取得了进步,坚持适合自己兴趣的艺术追求,从实践中深刻领会“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境界。
  1991年,耿忠平在朵云轩办个展,就选了一批焦墨作品送展,想不到在上海美术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大家知道在北京有个张仃擅长焦墨画,而上海此前还没人尝试过,耿忠平此举的意义不可低估。这个展览后来还被编写进《上海美术年鉴》。
  不久,黄宾虹研究年会在上海召开,张仃也南下参加了这次年会,在会议期间,王克文当场将耿忠平介绍给张仃,张仃看了他的作品后大加赞赏,并提议他有空不妨走出去多看看,画点写生稿。
  过了几年,耿忠平觉得应该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加强艺术理论修养,在两位老师的首肯下,又拜著名书画篆刻家韩天衡先生为师。他对韩先生仰慕已久,有一次得着机会就去听了他几堂课,认认真真做了不少笔记,觉得韩先生的艺术理论对他启发极大,有时甚至如醍醐灌顶一样引起他久久的深思。韩先生擅以辩证法来看问题,他那套方法论也很适用于造型艺术的探索与创造。加上韩天衡向来反对学生跟老师一板一眼地死学,主张学生应研究老师,最终还须摆脱老师的影子,开自己面目。所以直到今天,耿忠平的画风还是自己的,只是艺术理论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韩先生对这位得意门生能坚持自己的路子也是相当欣慰的。
  过了几年耿忠平又拜车鹏飞先生为师。在车先生的具体指导下,耿忠平的技艺大有精进,在水墨画方面有了宏阔深远的开拓。
  砥砺行进在山花烂漫的艺术道路上,得到几位极有造诣的先生的指点,耿忠平既深刻领悟了焦墨创作的真谛,又能以水墨画创作来丰富自己的笔墨技法,揣摩体味墨韵与笔意间的内在关系。现在他已是海上画坛的中坚,画风从纯粹的焦墨画成功演变为焦墨和水墨高度融合。他的山水画作品不仅线条充满张力,张弛有度,勾勒承转,轻重连接,沉稳持重,毫不涩滞,画面布局也疏密得当,充满了流动感,古代意味与现代气息互为交融。色彩方面相当丰润和谐,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满纸烟云。从八尺立轴,到小品斗方,有青绿的润泽明丽,有水墨的苍劲浑厚,笔墨间洋溢着闳约与灵秀。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是简单的景物再现,而是意象层面的性灵阐发,是对大自然的领悟加上自己的情怀寄托,更是高尚人格的外化。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