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乱局的历史根源
撰稿|郑渝川
从奥斯曼帝国解体中新生的中东多个阿拉伯国家,再到二战结束后成立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一切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动因除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阿拉伯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行动以外,就要归于英国和法国这两个老牌殖民帝国为了各自的帝国主义野心所展开的激烈角力了。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并肩作战,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在中东地区的控制权而纷争不断,两大帝国都试图利用犹太人群体和阿拉伯族群的首领来为己方牟利。
二战期间,法国被德国击败,逃到英国建立了自由法国组织的戴高乐,不过是个缺兵少将的“光杆司令”,需要跟维希政权争夺合法性和影响力,但他依然将相当的注意力放在了中东,在借助英国和美国援助而展开复国斗争的同时,精心策划破坏英国在中东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一系列行动。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并不希望英国在中东、印度等殖民地的统治宣告结束,却为了争取美国援助,不得不配合美国总统罗斯福承诺战后推动中东在内世界各地殖民地走向民族独立。英国和法国当时在中东下了一盘大棋,力图削弱对方,让阿拉伯各国和希望建立犹太国的犹太人听命于己——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两个大国激烈博弈所产生的对冲作用,所以才使得后来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有了建立成长的空间,诸如叙利亚等其他中东国家,也因殖民帝国的力量削弱,而最终获得了国家独立。
中东国家是英法竞争的受益者吗?事实没有这么简单。如前所述,上述国家的独立是因为殖民帝国之间有了矛盾,但中东各个国家本身也有了突出的利益矛盾,特别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的矛盾,在两国正式建立以前,已经走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可以说,在之后所发生的历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驱逐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等国居民造就的庞大难民群体,都是英法两国长期角力的副产品,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都是其殖民竞争政策的受害者。《瓜分沙洲:英国、法国与塑造中东的斗争》一书从这个角度展示了中东问题接近“无解”的复杂性。
《瓜分沙洲:英国、法国与塑造中东的斗争》的第一部分即一战间和一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英法两国为了争夺中东控制权,签署《赛克斯-皮科协定》,瓜分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领土的历史。两国为了鼓动阿拉伯人反对奥斯曼帝国,给该群体许下了种种美丽但不打算兑现的承诺。为了绕开《协定》的约束,同时避免美国加入对中东地区的瓜分和权力博弈,英国通过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暂时取得了与法国博弈中的优胜地位。但英国后来并没有诚信兑现对犹太人的承诺,其政治诚信在中东地区接近全盘破产。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深层次矛盾自此点燃。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1920-1930年间,英法两国国内政局变动,欧洲和平格局下两国加紧争夺中东控制权等因素造就的背景下,对中东问题造成的影响。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的阿拉伯人在战后提出独立,但英国和法国都不准备兑现之前作出的承诺。两国乐于在中东问题上给对方制造麻烦,各自给对方控制区内的阿拉伯人、争取独立的团体提供支持。在伊拉克等国开采出石油资源后,两国更加收紧了对中东殖民地的控制。多年后,英法两国卷入苏伊士运河危机,原因同样在于保全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掌控。这期间,阿拉伯人已经开始用游击战来对付英法两个殖民强国,这种成本很低但杀伤力很大的战术在近百年后还困扰着美国等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