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不世出,凡人亦可自赎
撰稿/薄荷
我有一个偏见,特别不喜欢寓言。好端端的故事,结尾突然话锋一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种挖坑的叙述方式,显得前面的故事像个云山雾罩的阴谋,乖乖看完的读者则像被糊弄的傻子。我固执地认为,重要的是故事本身,而不是寄生在故事上的某种道理。
美剧《杀死伊芙》诞生以来一路高歌,先后获提当年美国评论家电视选择奖、美国演员工会奖、黄金时段艾美奖等多个热门奖项,主演吴珊卓更凭借自己在剧中的出色表演,夺得第76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女主角。然而最开始我并不喜欢《杀死伊芙》——剧情线弱爆,几个大转折莫名其妙、一塌糊涂;双女主之间的吸引力来得无缘无故,舍CP无法解释之。CP是什么?CP是绥靖啊。投契的好友、并肩的伙伴、针锋相对的对手、勾心斗角的敌人乃至亦敌亦友惺惺相惜的复杂人性。事实是全部向单一言情口味举手投降,原本斑斓的心思统统抹成荷尔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相爱相杀!”真是够了。
结果一季跟完,愉快打脸。剧集把类似女版《猫鼠游戏》并不新鲜的题材,开拓出了一番自己的腔调。不同于寓言的脱离寄生其上的道理就无法生存,《杀死伊芙》不需要再来配套安装什么道理,故事本身已经令人满意。
吴珊卓饰演的Eve,有才华又聪明,也是被琐碎日常不断消磨的普通人。她和生活之间龃龉不断,她的境遇配不上她的才能;然而稳定的工作,相爱的丈夫,使生活表面看来滑溜平顺,如果没有美女杀手Villanelle的出现,Eve的日子虽然不算如意,大概也就这么过下去。
有精神障碍的Villanelle则像希腊神话里的神明,一方面完美无瑕,一方面脆弱冷酷。如同柏拉图所谓“理念”,她是Eve各个方面的完美升级版:更美,更敏捷,生存环境如鱼得水。难怪Eve对Villanelle痴迷不已,不能自拔,几乎让观众以为她要踏上为神献祭的自我毁灭之路。
至此,故事风格虽然诡异,似乎已经奠定言情基础,要发哥特风包装的巧克力糖。哪知道剧情一拐弯,居然变出一颗深水炸弹。
Villanelle不是Eve膜拜的偶像、沉醉的爱人(虽然一开始看起来就是如此),反而是触发Eve的开关,激励Eve如同《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一去不回地抛弃本来的生活。不同于《月亮与六便士》的一点是,Eve虽然古怪,未到天才的程度,反而保存了凡人最可宝贵的能力:理智和同理心。这令她超拔出庸常,而没有断绝人性;在为Villanelle深深吸引的同时,她终究没有被她控制;通过和Villanelle的纠缠和战斗,故事的结尾“嘭”地一声炸裂,观众眼睁睁看着Eve夺回主动,惊骇地发掘了她自己的意义。
孤标残忍的疯姑娘固然散发无尽魅力,不甘现状的普通人克服诱惑的自我觉醒更加带感。天才不世出,凡人亦可自赎。
爱情当然美好,然而有时候没有爱情更加美好。《唐顿庄园》结尾,男女管家的拉郎配令人失望——原本一对多么成功的工作伙伴,比爱人凤毛麟角得多。不知道《杀死伊芙》的第二季会不会走到“相爱相杀”的窄路上去。很希望编剧能和Eve一样,面对诱惑摇摆一会儿就好,不轻易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