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导演工作想简单了
梁家辉是我最喜欢的香港中生代男演员之一,梁朝伟已大有在烂片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之势,梁家辉近年虽偶有烂片的浸染,但在我心目中依旧是这一代香港男艺人中,最接近艺术家气质的一位。可惜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深夜食堂》这么一块短板。
看梁家辉首导电影处女作《深夜食堂》,就像是买了一张夜行动物馆的门票,进去却发现,所谓夜行动物由一票日行动物伪装。故事里的拳馆陪练开源、菜市场大妈莲婶、裁缝大爷忠伯、调香师小美、前台追梦女思思、城管阿龙等显然都是日行动物,强行塞进深夜12点才开业的老食客阵营,违和感可想而知。演员倒都是好演员,可惜走错了片场发错了力,让整个深夜主题跑题千里。
《深夜食堂》改编自日本同名漫画,且早有小林薰主演的影视珠玉在前,原作和电影均有一定的治愈元素,到了梁家辉的本土化里,却成了“包治百病”。莲婶家缺个儿媳妇,食堂大叔出面给“治”;流浪歌手穷困潦倒,食堂大叔也给“治”;夜班司机与追梦女孩的爱情错位,食堂大叔也能“治”。总之只要是食堂里进出的顾客,不管任何问题,食堂大叔立马挥舞起锅铲,一切都能“强行治愈”。
看得出梁家辉对原版故事的热爱,但在翻译人家的表达时,领错了情表错了意。小林薰的电影以几道简单的菜食为章回,由几个简单的单元故事组合,看似散文式的叙事,谋篇布局却很讲究,整个故事通过一个神秘的骨灰盒串联起来。到了梁家辉的版本里,人物和小故事多了,却各自为政,除了与食堂大叔的交集,并没有太多的张力和关联,显得散乱无章。更重要的是,人家的故事并非“包治百病”——还是以小林薰电影为例,第一个“情妇”的单元,只是把一位烟火女子展露出来,并没有改变任何;海啸难民与志愿者之间的纠缠,也只是个情错,最后大家各回各所各找各妈。人家的故事里,不论漫画原著还是电影改编,都不过是在淡淡的哀愁里寻找丝缕的温暖与美好,属于滋补品,而非药物。
作为导演,梁家辉对细节的把控和考究也显得不足。比如食堂大叔洗贝壳,象征性地一刷,就那么哗啦啦丢进一边的容器里,我都替那些贝壳疼痛;再比如食堂大叔拖完地,转身用来浇花,我也替那些花的健康担心;比如他正在给小女孩串藕片,别人丢来一个拳手头套,那就那么接了,新鲜的藕串和吸收万千汗水的头套就那么混在他的手里;再比如大叔在后门投食流浪狗也就罢了,还上手抚摸,拜托,作为餐饮行业的老炮,再有爱心也不能凌越卫生条例吧。作为与饮食相关的故事,同时作为导演和主演以及故事中的食堂老板,梁家辉的诸多小动作令人不适。
导演在演员表演和场景调度上也暴露出了稚嫩。深夜食堂的街巷里,基本空无一人;外滩的夜景霓虹依旧,人影却不见二三;失意戏,女孩在弄堂里直线行走,然后机械地九十度转弯……每个小故事,都像是院校科班生呈交的学生作业,表演里留下了太多话剧走台的痕迹。
梁家辉把导演工作想简单了,电影不是剧本到影像的机械转化,更不是几个俗不可耐的小故事的堆积,尤其那些有珠玉在前的好故事,如果找不到本土化的承载,找不到表达的新落脚,很容易为人诟病。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在珠玉面前,你不能抛块石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