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到底,身临其境
年岁交替正是欧美影坛最闹猛之时,各种影评奖、学院奖、公会奖、“年度十佳”以及金球奖纷纷出笼。有一部看似陈旧题材、几乎单色影调且无大明星领衔的影片,像一匹黑马杀出,迄今已获大大小小几十个奖,它就是英美联合摄制的战争片《1917》。据知,该片可望引进。
顾名思义,该片是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比于二战电影,一战电影的确甚少,原因之一是当时电影技术欠完善,无法呈现恢宏的战争场面;原因之二是美国并非一战的参战国,好莱坞觉得美国没有什么武功可炫耀的。二战电影则不一样,好莱坞大拍特拍,极力宣扬是美国拯救人类,竟至于歪曲史实,如诺曼底登陆,被《拯救大兵雷恩》拍得好像那场战役的主力是美军,其实是英军。
最佳的一战电影,早期当推改编自雷马克名著的《西线无战事》(1930),其反战色彩强烈,在德国禁映20多年,但荣获第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而近期则推《1917》,欧美评语是“自《拯救大兵雷恩》之后的最佳战争片”,“现代战争电影的经典”。它很可能成为奥斯卡奖创设以来第二部夺魁的一战电影。
《1917》的故事很简单:一战关键时刻,两名英国士兵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奉命去执行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48小时之内潜入敌区,向另一支英军传送一个重要情报,即“停止明日早晨进攻”。万一传送不到,恐有1600名英军误入德军陷阱而丧命,其中就包括布雷克的哥哥。
就是这么简单的故事和这么少的人物,对战场上人性的刻画却相当深刻,颂扬了友情的价值。许多台词都诉说着友情诚可贵,流露出家国情怀。两士兵不时相互鼓励坚持就是胜利,还发出豪言壮语“要解决战争,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一战到底”。正是这些普世的内容,才获得了观众极大的共鸣。
《1917》的叙事也很简单:一镜到底。“影片一开始设计就是一个镜头。”导演山姆·门德斯说,“因为这样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有代入感,让观众同主人公一起踏上旅程,与主人公同呼吸。”从两士兵接受派遣开始,镜头就一直跟随着他俩,在他俩的第一视角和叙事者的第三视角之间来回切换。通过他们的眼睛,观众亲眼看到了战场上残酷的许多细节。两士兵在战壕里匐行,摄影机也贴地跟摄。有场戏是两士兵从山丘冲下去,摄影机先是用钢索吊起来拍摄,待降下后,摄影师又赶紧提着机子跑上去继续跟拍。本片摄影师是曾获奥斯卡奖的罗杰·狄金斯,他操用一种技术突破性的ALEX Mini LF摄影机进行动态拍摄,而效果完全像无间断的单镜头。演员每次拍戏就得像演舞台剧那样,一旦开始就不可以停下来。为此两主演足足排演了6个月。
一镜到底的佳例有不少,例如《俄罗斯方舟》就用一个镜头展现了俄国一段200年的历史,总共拍了4次才成功;《鸟人》则用10个长镜头组接而成。《1917》片长119分钟,显然是将多个实时实地实拍的长镜头(最长一个是8分半钟)用技术手段无缝衔接成一个“伪长镜头”,其效果是惊艳的,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沉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