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前几天读了一本美国短篇小说集叫《世界杂货店》,里面收录的大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幻作品。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一些故事的情节、思路和整体架构显得有些中规中矩,不够惊喜;但是作者叙事时那种不疾不徐的稳当劲儿,读起来让人格外舒坦。仿佛弹词开篇,“窈窕风流杜十娘,自怜身落在平康”,歌者就那么和着琵琶唱起来,并不着急表达情绪,然而风流端正,落落大方。在这种时刻,叙述者呈现作品的能力甚至比作品本身还吸引人。
要说的是科幻剧《异星灾变》,这个译名太过直给,简单粗暴,不够含蓄不说,还有剧透的嫌疑。与译名迥然不同,剧集整体风格堪称沉着冷静。科幻剧最不吸引我的往往就是表象——拥有先进科技力量的人造人在灰扑扑的大野地里刨山求生养孩子,放着霹雳闪电的力量不使,非要在废土之上刀耕火种纺纱织布,这种情节无论什么时候都令我特别出戏。也知道这种表象的寓言意义,然而用力过猛的寓言总让我起反讽和解构的心。
抛开我古怪的个人口味不谈,《异星灾变》在许多方面真正是“婉而多讽”的,沉稳得足以令人满足。比如人造人“母亲”忠诚贯彻创造者的理念,不辞辛劳地向幼小的人类孩童宣讲和平、友爱和无神;然而她讲述这些观念时虔诚迷醉的神情以及营造出的唯我独尊的氛围,完完全全是一场布道。剧集很高明地点到为止,没有进行进一步的阐发,由观众自己判断,表面你死我活的有神与无神两派背后究竟是什么。
又比如对家庭观念的探讨。剧集中有两个家庭框架:人造人父母一家和顶替他人身份的方舟舰长一家。这两个家庭之中的家长和子女之间都没有血缘关系,但逐渐彼此血肉相连。
人造人家庭更特别,“母亲”显然是剧集着力塑造的核心人物。她没有《西部世界》里人工智能的纠结,也不曾将自己和人类进行优劣高低的比较。“母亲”的核心就是“母亲”,她爱她的孩子,她的一切强大和失智,坚韧和牺牲,都源自她对孩子的爱意。“母氏劬劳”,就算到了遥远未来的外星球也依然如是。故事中“父亲”固然也一样劳苦和深情,但是对孩子的眷恋并不会那样深切地时刻左右他的情绪和判断。在幼童胚胎显示未成活之时,“父亲”非常冷静地指出应该按程序丢弃它;是“母亲”的坚持才让最孱弱的孩子得以生存。无法否认这里有一些圣母光的成分,然而同时也有相当程度的真实。对于母亲来说,劳苦的首先是心神,然后才是身体,这一点好像也是“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
经历过天坑《迷失》惨无人道的磨练,我对于一切剧集中挖过于神神鬼鬼的坑的行为都格外提防。什么复生的亡者了,神明的谕示了,就你能听见别人都听不着的声音了……凡此种种,我都更倾向于把它们当作渲染荒芜奇异气氛的佐料,不想花太多心思在上头。还有剧情分析说大故事线也许是时空循环的穿越戏,外星与地球生命互为始祖。但是就像之前说到的,科幻剧的表象是最不吸引我的部分。拨开那些云雾、飞船、虚拟现实、妖魔鬼怪,我更真切看到的是养育者和被养育者的艰辛和顽强,以及命定的彼此伤害和相爱,锚定着这个荒凉诡谲的星球。相比之下,那些必须选边站的大帽子,那些神庙里的膜拜和餐桌前的宣讲,一切看似华丽和强大的东西,倒是最脆弱不实的。(撰稿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