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思维深空的呢喃

日期:2021-09-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流淌在莱姆诗样文字背后的孤独想象,是让探索的终极从光年之外回到内心深处,在阅读中重新审视自我,叩问自我,继而发现自我。
撰稿|潘铁豪


  “你认为,科幻是什么?”

  在科幻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我时常听闻有些书友这样抱怨。在他们的印象中,科幻小说和传统意义上的美文仍有差距,阅读科幻小说往往只是为了追求一时的快感,不存在有效的学习进步。那些已经实现了的科技不能称之为科幻,那些早期的科学幻想就应该被淘汰。

  当科幻被要求“应该是怎样、具体要如何”的时候,我们的假想标准已然束缚了思考进一步获得生长的可能。只有欢迎那些“不那么科幻”的作品进入我们阅读视野,认知才会因为丰富而充实,思考才能因为比较而深入。

  在这样的时刻,我首选斯坦尼斯瓦夫·莱姆和他的《索拉里斯星》来回应这些问题。

  《索拉里斯星》作为最知名的“莱姆式科幻作品”,讲述的是在空荡星球之上,神秘的汪洋看似并不存在生物,但是这个世界却一直对来访者不断回应。杂乱的驻扎基地,疯癫的科研人员,远到而来的调查员在抵达后不久遇见自己亡故的爱人……

  也许普通读者找不到《索拉里斯星》中符合自己提出“科幻”定义的部分,但是却能明确感知到科幻小说其实远不只是给出故事那么简单。作品传达的理念,那种凝视万古苍茫的悲凉,面对宇宙,人类渺小到连开口的资格都没有。

  莱姆将他想要传递的孤独放大到整个星球那么大,将人类的内心纠葛无限放大。在被大洋覆盖的索拉里斯星上,每一个记忆的瞬间都能产生生命,一切幻生幻灭,让来到这里的人看到自己内心最深的执念。索拉里斯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的迷惘、偏执、渴望、恐惧、征服欲……而它本身却又不加干涉,让人类,解答人类自身。

  流淌在莱姆诗样文字背后的孤独想象,是让探索的终极从光年之外回到内心深处,在阅读中重新审视自我,叩问自我,继而发现自我。

  当《索拉里斯星》坐实了莱姆的细腻温柔,那《伊甸》《惨败》《无敌号》……这一系列的理性暴击则将技术的魅力焕发到了另一个极致。火箭工程学、机械生命学、离线引力值……莱姆的用近乎冷酷的叙述穿着上另一份细腻的科技外壳。这样的书写看似阻拦了一部分读者好奇的目光,但在这背后暗涌着的理性思考,都是莱姆洞悉当时可能之后的独到想象。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3D打印……70年代的预见,21世纪的实现,跨越时间的绵长,闪耀着莱姆智慧的眼光。

  我们习惯去想象一个美好的光明未来,世界在瞬息间抵达,友好弥散在各个宇宙的角落。却不承想,假若提前给到这个世界最坏的打算,才更有可能在悲观中捡拾希望的微光。迫降在伊甸星球上的科研队员,徒步深入一场星球性的癌变,在黑暗恐惧中重新思考社会应当如何架构;飞向宇宙的无敌号,经历着四面喷涌的恐慌,在黑暗的世界当中,去看待宇宙之间的多样生物。无限的争执,无限的掠夺,无限的残忍正是这个宇宙智慧诞生的代价。

  莱姆的故事里营造着相似的末日荒凉,他用他的悲观浇灌着希望,在黑暗的未来里,养育着另一束的美好。

  在莱姆的故事里找柔肠,在莱姆的想象中寻方向,在激烈幻想背后探秘思维深空的呢喃,在下一次的科幻阅读开启之前,我想莱姆已经为我准备好了答案。(撰稿 潘铁豪)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