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PK求共鸣
动与静、灰白与色彩、水墨与线条……走进展厅,风格各异的60幅水墨画令人赞叹不已,或山水,或花鸟,时而抽象,时而绚烂,从爱琴海的碧海蓝天,到传统题材全新演绎的牡丹、梅花……这批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作品,向观众展示海派艺术家对传统水墨艺术独具风格的诠释。作为沪上艺坛一场颇为引人关注的重磅展览,“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杨正新/王劼音”日前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展览通过两位耄耋之年的著名画家对传统水墨艺术不同视角的诠释,“碰撞”出推动海派艺术再发展的“火花”。这也是该馆精心策展的“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首展。为进一步激发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在当下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创新,刘海粟美术馆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别策划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双人展”形式,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每年遴选两组水墨艺术家,每组搭配两位艺术家,联袂展示其最新作品。本次“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首展,邀请的杨正新与王劼音,他们都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
杨正新是上海中国画院第二代画师,也是值得深度分析的创新型画家,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感掀起海派国画变法。他一方面继承了海派绘画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通过中西合璧的尝试推动了新一代海派艺术的形成。在创作中,杨正新相当注重中西方艺术的结合和传统语言的现代性转换,不仅将西方现代的构成与色彩观念融合进自己的水墨画实践,还着意于新的水墨实践中挖掘真正的属于中国审美的精神旨趣。正如画家本人所说的那样,自己的创新无不在坚守中国画笔墨的基础上。“中国画的笔墨,需要经过长时间磨练和沉淀,其力度、韵味、节奏才能达到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才能说走向成熟。”事实上,海派金石重彩大写意自赵之谦、吴昌硕一路下来,至当代,在上海鲜有真正的承继者。这一路,强调书法入画,墨法追求厚重滋润,用笔沉雄朴茂,并强调章法的奇肆。用色大胆,奔放中见严谨,浑厚中显秀润。这些特征,杨正新都把握到了。
而原本主攻版画的王劼音先生,则是一位对媒介材料敏感性极强的艺术家。他不拘一格地涉及油画、水墨、综合材料,探索艺术的开放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思维模式。从王劼音的绘画作品中,人们能看到文人画的笔触感觉、版画的拓制感觉以及涂鸦的随意性感觉,其间透出浓重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是在绘画技巧和文化内涵上的一种熔铸和提炼。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80后”艺术家都曾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早期的学子,他们艺术的道路和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深刻的联结。尽管他们一个画风内敛克制,一个颇有激情;一个在当代性中探求古意,一个在传统绘画中融入西方的现代视觉,但他们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也展现了海派画家在艺术上的不断求索。对此,这一系列展览的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学院执行院长石墨坦言,功成名就却在艺术探索上依然没有止步、寻求突破,正是当代海派名家系列展计划遴选艺术家的一个标准。双人展系列引入了“比较艺术”的概念,将两个优秀的艺术家同处一室,在学术上做一番搏斗,给艺术家一种彼此的激励,给艺术带来新启发,同时也让前来欣赏画作的观众在这样别具一格的“PK擂台”上感受当代水墨和海派艺术的共通共鸣。(撰稿 王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