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竟是我自己?
据说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看得男默女泪,以为必然是部“治愈片”,即使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要满分接纳自己的吧?
结果却不是。
电影中的女孩一出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模样,读着医学院,学着拍照片,断无不良嗜好,哪怕是读着读着觉得医学院不适合自己了,想转专业,转的还是和医学沾边的心理学系,从治愈人疾,到治愈人心,这一毕业,还不是妥妥的社会精英啊。
结果也不是。
女孩读着读着又觉得心理学也不刺激,干脆一拍脑袋,肄业去书店当店员吧。业余时间,参加朋友的派对,和陌生男人吐槽自己的作家男友无趣,玩一玩“男女两人做到什么程度不算出轨”的踩线游戏。
奇怪,看的时候既不男默女泪,也没感动治愈,总觉得这个女孩子,信马由缰地,奔驰到哪里就是哪里,大草原都容不下这匹野马,可是这匹野马,怎么就从前途大好的医学生跑成了书店柜姐呢?然后终于发现,我代入不了这个故事,并不因为自己与这女孩迥然有异,而是因为冒犯,感觉到被这剧情冒犯,似乎这故事千兜百转的,最后说的竟是我自己,小丑竟是我自己。
我的三分钟热度,我的面对选择时的茫然无计,我的明白的道理很多却过不好这一生,我的得过且过又好高骛远……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竟是我自己?
看看评论,有网友说,即便故事发生在女性权益发达的北欧,女人依然被工作和生育挟持着,进退两难。我的意见倒是正相反,故事里这个女孩,那么独立自主,那么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那么抗拒工作和生育,恰恰是女性权益发达的北欧才能提供的背景。她的问题反而是选择越多,越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有的人,找工作,糊里糊涂听父母的;找对象,糊里糊涂听父母的;生孩子,糊里糊涂听父母的;就这样过了一辈子。还有的人,天赋过人,恃靓行凶,眼高于顶,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拥有充分自由横跳的机会,不想被关系拖累,也能过一辈子。然后两条路径殊途同归,大家都成了一路走下坡路的普通人。当胁迫的外力退去,才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孤独和死亡焦虑就守在前方,遥遥招手,谁都躲不过。
《花束般的恋爱》里有句话:做一个普通人,太难了啊!《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却在说反话:做一个普通人,太糟糕了啊!
二者折中一下,或者才是现实常情:做普通人没有那么难,也没有那么糟糕。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有些人抵达终点才有普通人可做,有些人生下来躺平就是普通人。看完这两部都够“致郁”的电影,倒是想叹:感谢普通,让人没有条件反复横跳,索性一条路努努力也走得通;感谢平常,让人不能一生下来就开启开挂人生,为了挣每一分钢镚而全情投入人生这场游戏,才不至于像开了外挂一样,全无体验感和成就感。
故事里的女孩,最终高不成低不就地做了自由摄影师,有活接活,没活赋闲,论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准,肯定远不如医生。她寻找刺激换来的新男朋友,有趣不有趣不清楚,职业却从作家变成了星巴克招待,最后也分了手,跟那些修成正果带着孩子逛迪士尼的美满家庭比,大概也算输了。但是又好像都没有什么关系,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生活作出任何选择,只要她可以承担后果。(撰稿 嘿姆嘿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