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一口气,继续劳动
都市人对于乡村生活往往怀抱着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中外皆然。人们总会脑补一片清新的田园场景:皮毛打卷的小羊羔在金色阳光里蹒跚学步,沾满露珠的野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牧歌悠扬,禾苗芬芳,戴月荷锄,五谷满仓……类似的诗意刻板印象过于牢固之时,适当打脸就变得喜闻乐见。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把握住了这个调性,成功展现反浪漫的农业生活,虽然在叙述中也不乏另一种浪漫的节奏。
《克拉克森的农场》以英国退役赛车手杰瑞米·克拉克森的乡村生活为蓝本,大致讲述了一个“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谁的生活不是焦头烂额”的故事。首先,光有钱是没用的。固然你可以豪横地买下巨人般庞大的兰博基尼牵引车,但是当它因为接口规格无法接驳其他英国本土设备之时也是枉然;你也可以请一位职业经理人来协助你打理农场,然后这位“讨喜的朋友”会不断带给你各种糟心的消息:这块土地你没有使用资格;那块地只能用于农耕;种植农作物的各项表格需要填报;你的矿泉水送检了吗……你开个商店来销售自己的产品,结果营业一天就得关张,因为居民认为商店屋顶的样式和当地建筑风格不符。你打算播种的时候,天总是在下雨;你打算收割的时候,一定租不到收割机。等到万事俱备连夜收割之后,你才发现本以为十分宽敞的堆栈根本装不下这么多粮食,而大家都是一副“我早告诉你了”的欠揍脸……
非得亲身从事农业生产,人才能对“深耕细作”这个词生出具象的理解。农业不是卖傻力气,不是随心所欲,不是吃饱喝足后的余兴节目。它需要精打细算的心思,坚韧不拔的毅力,高瞻远瞩的规划,以及运气。一村都是谙熟此道的老手,只有我们的主人公像不明深浅一脚踏进文明社会的人猿泰山,空怀一腔热血,四处碰壁,四顾茫然。
其次,现实是无情的。什么罗曼蒂克,什么“生的门答”,在生活的逻辑面前一律化作脆弱虚妄。亲手接生的小羊羔,下个月就剁成了小羊排。如同《老友记》里怪姑娘菲比的歌词:“青青的草地上牛儿在吃草;一刀宰了它我们就得到了汉堡。”然而主人公接生羊羔时的喜悦和羊排价格下跌时的懊丧的确同样真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纠结于牧民对牲畜的感情是没有意义的,生活要过下去,生和死都是必须。今天母羊生了病,明天蝗虫啃了庄稼,说不好生活在什么时候就会反复。认真播种也未必就有好收成,尽人事之外只有听天命,喘一口气,继续劳动。相比之下,一切多余的情绪显得那么矫情。
最后,没钱终究是不行的。人要开启全新的职业生涯,意味着之前的资历全部报废。主人公大爷刚刚随心所欲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翻耕两趟,马上惨遭20出头的小司机吐槽技术太差:“我们得立个牌子,标明这边是你种的,那边是我种的——我可丢不起这个人。”不会开直线就是不会开直线,任你再是什么赛车手也白给。
和年轻人不同,中老年人想纵身跃入新水域,除了有兴趣和勇气,总还是需要足够资产托底,否则辛苦一年只换来一百多磅收入,无论如何是令人笑不出来的。新生活带来的是惊吓还是惊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退身腾挪的余地有多大。人尽可以暴躁,可以郁闷,可以在让蜜蜂蜇了屁股的时候骂上两句娘,因为他知道最终总可以坐下来和家人朋友一同野餐,欣赏如同水彩明信片一般弥漫着玫瑰色的田野。(撰稿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