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的希腊海洋文明
入夏后,气温居高不下,谁还没有个海岛度假梦呢。而在上海博物馆,海岛的凉意以艺术展的方式抵达——“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展”正式在上博拉开帷幕。
作为本轮疫情后上博首个国际展,此次艺术展上展出了来自希腊多家博物馆的馆藏珍品45件,带领观众徜徉于海洋文明的希腊民族近百年的文化、艺术和历史——2022年是中希建交50周年,本次艺术展同时也是见证中希建交的一场重要文化盛事。
希腊,被誉为是一个“把全世界的蓝色都用光”的地方。众所周知,希腊文明与海洋的关系源远流长。本次展览以“塔拉萨”为名,正是希腊原始神话中的海水女神,象征着环绕希腊大陆并孕育其诸多群岛的海洋,不仅代表了希腊的主要地理特征,也是希腊人生活及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量考古发现,海洋这个富有活力的流动世界,在希腊人的生活中影响深远——从早期的基克拉迪、米诺斯和迈锡尼文明,到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海的美丽和对海的敬畏都在希腊艺术创作中有所体现。20世纪以来,艺术家们同样致力于描绘海洋、沿海地区以及与其相关的主题:海景、港口船只和海战,以及水手、渔民和神话中的水生生物。
而这些创作主题,都在本次艺术展中有所体现,例如船形金耳环。黄金在古希腊被广泛用于首饰制作。这对耳环使用了金丝细工、造粒、錾刻等工艺。耳环主体呈船形,垂有长链,有翼海马与小鸟栖于船身之上,船体两面以莲花、棕榈叶、联珠、掐丝等为饰。有翼海马是希腊神话中马头鱼尾的海中怪兽,正是它们拉着波塞冬的战车在海中行进。再如以全息影像方式进行展出的波塞冬像,这件制作于罗马时期的波塞冬青铜像属于“拉特兰波塞冬”类型,是公元前4世纪著名的雕塑家留西波斯为科林斯人创作的波塞冬像的缩小版本。雕像残缺的左手原应握有三叉戟,右脚可能踩着岩石、海豚或船首。
由于疫情的影响,本次展出一度曾面临许多困难,好在得到多方协力配合。上博四年前曾举办特展“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并因此获得希腊政府的信任。“我们这次的文物是在‘零押运’的情况下飞到上海的,没有人员押运。因为此前有过合作,希腊方面相信我们有这样的专业能力。”杨志刚馆长回忆了文物抵达上博的情形,“搭上海关‘直通车’,一天就完成了通关,从浦东机场落地就直接进入上博展区,希腊驻上海总领事、文化领事都亲自到达现场,40度的大热天忙得衣服湿透。与希腊方面的交接我们也采取‘远程点校’的方式,彼此非常信任。我相信这是大家出于共同的对艺术的热爱、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共同期盼”。
疫情下办展,难免也有所遗憾,比如这次原计划有12件古希腊文物前来参展,由于疫情困顿,改为以其中5件文物作全息投影虚拟呈现。主办方上博和希腊共和国文化和体育部都在积极探索疫情中更可行的办展模式。对此,希腊共和国文化和体育部部长莉娜-门佐尼说:“上海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最适合主办这个展览的城市。”而在杨志刚看来,上海“解封”后,上博的首次国际展,不仅在促进不同文明互鉴交流上具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对市民心理的一种抚慰与慰藉。人类优秀文化将继续在上海这座城市交流、融合。(撰稿 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