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恨绵绵无绝期
尽管对上世纪中叶美国南部的黑人处境略有耳闻,当看到《蒂尔》的遭遇以及身后事的林林总总,还是被震得五脏六腑七零八落。
《蒂尔》改编自美国黑人民权斗争史上真实案例。1955年,生活在芝加哥的14岁男孩蒂尔回南部探亲时,因被指对一名白人妇女图谋不轨惨遭白人私刑残害。为给儿子声张正义,母亲玛米决意举行开棺葬礼,将儿子惨状公之于众,并冒着生命危险南下出庭。白人主导的法庭毫不意外宣判嫌疑人无罪,玛米随后投身黑人民权事业,为此奋斗终生。
影片从母亲视角导入,再现了一位黑人母亲蚍蜉撼树为儿子声张正义的始末。这种老账本看似与当今漂亮国干系不大,实则关系紧要。影片主题与2020年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新一轮反种族歧视浪潮呼应,出现了“他无法呼吸”等台词,案件结局让人联想 2013年射杀黑人的警察被判无罪一案,后者曾引发“黑命贵”抗议和骚乱。蒂尔枉死67年后的2022年3月29日,《艾米特·蒂尔反私刑法》终于姗姗迟来,若不是玛米坚持不懈,蒂尔之死一如当年万千死于私刑的黑人一样,悄无声息隐入尘烟。
130分钟的电影看似很长,解构细分又全无废笔。钱包里的照片、父亲的戒指、穿起的长筒袜、棉花地的装死、拒接的电话……几乎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铺垫,都在后来的情节里得到回响。事发后的每一次对话,不仅体现母亲愈发强大,且往往埋伏微妙心理转折——与律师的第一次见面,一句话便把律师气场压下,可见她的思辨和雷厉;在父母面前执意冒死南下出庭,可见她为儿子奋不顾身……
编剧兼导演池娜叶·楚库秉承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不仅长于步步为营的情绪把控,还巧于敏锐的运镜构思。影片开局明丽,在一个阳光少年的日常中埋下杀机,然后突然急转直下,让人跌入情绪的深渊。停尸房里蒂尔的惨状一开始被遮挡,当我们以为导演有意避之时,旁人被支开,镜头徐徐拉起。这组镜头不仅还原了当年记者拍照时直面遗体的冲击感,还把母亲内心强大的一面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导演并没有就此止步,借着母亲对已无人形的遗体的抚摸,观众迅速脑补着蒂尔死前惨绝人寰的遭遇。
主演丹尼尔·戴德怀特的履历作品几乎排不上番号,却拿出了影后级表演。对商场白人的从容,独子南下的忧心,得知消息时的晕厥,站台上的撕心,停尸房的悲痛,决定南下的坚毅,葬礼上的相拥,对牧师的责问,法庭上的痛陈以及判决前的愤然离席等,几乎每一个主情绪下都有多种情绪的缠绕。
上一堂关于上世纪中叶美国南方有色人种囧境史的电影课,当数拿奖到手软的《绿皮书》,那是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一次双向奔赴,是上世纪中叶黑白世界难得一见的奇观,或说温柔追忆以及美好憧憬。相比之下,《蒂尔》更倾向于观照当下的历史诘问,在今年《艾米特·蒂尔反私刑法》颁布的背景下,不无立碑祭奠用意。
这些年美国忙着满世界兜售所谓人权和自由,却从来不敢直面自己种族问题的瓶颈。更要命的是白人主导的美国擅长粉饰,把他们在南部丧失的优越感移嫁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四处搬弄是非,挑起战争,制造穷困,堂而皇之扮演世界警察和救世主,实则掠夺和霸凌他人的死性不改。我们从《蒂尔》对白人群体的塑造中,不仅看到了无法和解的怨念,还看到了深入骨髓的仇恨。撰稿|曾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