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到底什么是鬼?

日期:2023-05-3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其实,鬼和人一样,一直在变化,只是这种变化,并不是太多人注意到,而蒲慕州将它们挖掘了出来,并公之于众。
撰稿|徐 枫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个鬼的世界,这在中国古典小说、民间风俗和影视剧中多有呈现。但是,鬼自他在中国人的世界中出现的那一刻起,他就是现在我们所认知的样子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着变化,鬼也一样。

  鬼这个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鬼字相差并不是很大,上面是个大头,下面原本就是个人字。模仿的是幽灵鬼魂的模样。

  不过这个字为什么要读“gui”这个音你有没有想过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鬼者归也。”《礼记》也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说明最初,鬼这个字与人的躯体回归地下有关。

  鬼,在上古时期,除了表示是鬼魂的意思之外,还被用在称呼外族“鬼方”之上。鬼方这个称谓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易·既济》则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个鬼方到底指的是什么民族也是众说纷纭。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玁狁考》中认为他们在黄帝时期被称为“荤粥”,西周时期被称为“昆夷”“玁狁”,到了春秋时期就成了“戎狄”,其实是一回事。而戎狄,则成为了后世的匈奴的祖先。

  在《诗经》中,鬼这个字只出现过两次,一次就是指的鬼方,而另一次指的是鬼魂。而在对于鬼魂的意思限定上,还有若干分歧。在《左传》中,当鬼与神组成复合词时,如鬼神,它就可以与神同义,指神灵。在《易经》《尚书》和《庄子》中,也有这样的用法。同时,《左传》中,更多的鬼指的是死者的灵魂。《论语》中少数提及鬼和神灵的例子说明鬼可以指某人祖先,而没有恶灵或贬低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最初的中国世界里,鬼这个词并不是总带有令人可怕的含义的。他既可以是神,也可以是祖先,是逝者的灵魂,并不会伤害你。

  当然,人们对死亡总是很恐惧的,这种畏惧的心理也很自然地会转移到鬼身上。道教继承了上古巫术驱鬼的仪轨,为了避开邪灵,早期的道教典籍中有很大部分的驱鬼文献供信徒使用。例如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中就谈到用符箓贴在衣服上以驱鬼的方法,这已经和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差不太多了。

  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鬼,儒家的态度是孔子说的:“敬鬼神而远之。”而道教的态度则是扮演驱魔人的角色。他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符箓以及咒语,目的就是让鬼怪远离。这些驱鬼文本在《道藏》中大量保留着。而当佛教传入之后,和尚也加入了驱魔人的队伍行列。他们的驱鬼文本和道教的如出一辙,保留在《大正藏》中,两者应该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同时,鬼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恋深入人心。一个穷书生的意淫把人鬼殊途的爱情演绎得如此动人,蒲松龄正是将上古时期人们对于鬼的善良的一面又表现在读者的面前。在这本以讲鬼怪闻名的文学名著中,鬼不一定是恶鬼,你可能会爱上她,如果你在现实世界中穷得连个媳妇都讨不上的话。当然了,蒲松龄并不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开始这么写的小说家,在汉晋南北朝时期的早期志怪小说中,这种类型的女鬼的典型形象就开始出现了,他们代表了大众的趣味和未来文学发展的趋势。其中蕴含着道德的训诫和正义的诉求,当然也有性暗示。很大程度上,蒲松龄只是将这种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了而已。

  其实,鬼和人一样,一直在变化,只是这种变化,并不是太多人注意到,而《早期中国的鬼》的作者蒲慕州将它们挖掘了出来,并公之于众。撰稿|徐枫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