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怀念金光瑜老师

人淡如菊君子风

日期:2023-06-2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君子之风,人淡如菊。金光瑜先生一生,无论为人为艺,始终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正道,但问耕耘,不计收获,因而也就具有了平淡天真的境界。
撰稿|王悦阳


  癸卯端午节前夕,一个大风大雨的夜晚,著名画家、篆刻家金光瑜先生永远离开了爱他的家人、挚友与学生。先生虽已是八十三岁高龄,更何况晚年深受疾病之苦,逐渐趋于混沌世界,但噩耗传来,依旧令人伤心不已。

  金光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传统国画艺术的传承者之一。年轻时代的他毕业于浙江美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得到了潘天寿、吴茀之等一大批画坛巨匠的亲传,毕业后来到上海中国画院,更得以亲身感受海派大师的风范。当时,在新成立不久的上海中国画院,无数丹青高手、艺术精英济济一堂,如何传承、发展优秀的民族绘画艺术,成了最重要的任务。赓续文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精神。

  当时的金光瑜,主攻山水,特别服膺一代大家陆俨少先生的丹青艺术,与同学汪大文喜结连理之后,又得到画坛大师程十发先生的亲授。在长期的笔墨实践中,他用笔新,想法新,逐渐形成自己融汇浙派、海派绘画之所长的个人风格,笔触老辣,气韵生动。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岁月更迭,时代变迁,金光瑜始终敏于行,讷于言,谦虚低调,待人诚恳,往往言语不多,却始终孜孜以求钻研绘画艺术,又能在金石篆刻上,展现他另一面的探求。多年来,他在排朱弄白之间用精用勤,收放合度,其中肖形印自具独美,尤堪把玩,除传统的题材形式而外,他又创人物肖像,在方寸之间得像主形神,以简笔为之,想见汉砖石刻风神,令人叫绝。

  度过了艰辛的青年岁月,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之下,人到中年,本该继续攀登艺术高峰的金光瑜,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原来,为了开拓视野,求索创新,他与妻子汪大文一起,踏上了大洋彼岸美国的土地,双双定居纽约,在生命的不惑之年,大胆而又勇敢地开始去追寻一条中西结合、推陈出新的艺术道路。

  二十年旅居美国,金光瑜不仅见到了大洋彼岸的山水风格,又在笔耕之余,不废传统,致力于中国画本行,这条守正创新的道路走得辛苦却也坚定。如何站在国际舞台上,守住中国画笔墨底线,又能在洁白轻盈的宣纸上,留下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新貌,金光瑜对此思考尤多。可喜的是,几十年探索下来,他拥有不俗的成绩:先后参加过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画廊”、“台北福华画廊”、费城“费兰克明画廊”等多处联展,并担任美国GRACIE公司艺术家。从事丹青创作之余,还在CHINA INSTITUTE(华美协进社)任教中国艺术,兢兢业业地为传统中国画艺术在海外的普及与宣传,竭尽全力。上过他课的学生,无论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还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都深深感到其教学之认真细致,讲解分析之生动有趣,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篆刻,无不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因而他的课深受欢迎,一教就是整整十余年。

  在他的晚年,落叶归根回到出生之地上海,尽管办过好几次有影响的画展,出版了个人画集,但一向低调沉稳的他始终不求闻达于江湖,每天在苏州河畔的“神石轩”中含饴弄孙、调朱弄紫,偶尔教教学生。尽管窗外海上画坛的纷纷扰扰、五光十色显得十分热闹,可他却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躲进小楼成一统”,画画刻印,闲暇之余,乐于与好友们欢聚一堂,赏石观花,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君子之风,人淡如菊。金光瑜先生一生,无论为人为艺,始终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正道,但问耕耘,不计收获,因而也就具有了平淡天真的境界。先生虽逝,艺术长存!撰稿|王悦阳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