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要传递什么信息
俄乌冲突越演越烈,以致有用核武器来解决的说法。美国环球影业出品、名匠诺兰编导的《奥本海默》此刻推出,究竟有何用意,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该片主角奥本海默研制出第一枚原子弹,而他的信条亦即该片的母题是“为了拯救这个世界,必须先毁灭它”,而这一自相矛盾的悖论,不正是美西方发动侵略乃至核战的逻辑吗?
《奥》改编自获普利策传记文学奖的《美国的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以一场调查为引子,铺陈他研制原子弹的全过程和内心纠结。诺兰素来不喜欢线性叙事,这次采以三重嵌套式结构,倒叙和顺叙交叉。奥本海默一张布满阴霾的脸占据画面,旁白响起他的内心声音“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倒叙之一是用彩色画面闪回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科学生涯;倒叙之二则用黑白画面呈现时任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施特劳斯同他从盟友到对手的交集。顺叙部分即故事主线是一大帮科技人员争分夺秒地测试和制造原子弹,不同场景的跳跃让观众看到了其一个个关键被突破。其间20世纪的科学大咖们如爱因斯坦、费米、玻尔等接连登场,犹如物理界的复仇者联盟。但“曼哈顿计划”实施过程中却遇到美国政府中陷入“赤色恐怖”官员的阻碍。众多的人物和事件让节奏明快的全片充满紧张感,但是过多地讲解原子物理学知识和罗列大量运算公式,却让观众觉得在阅读维基百科。
《奥》是诺兰所有作品中最长的一部,达181分钟。人物和事件庞杂,缺乏连贯性,大量奇观场面虽具视觉冲击力,但放在叙事上并不重要。理应讲述奥本海默的悲剧,却将之像伟业般呈现出来,他的智慧被他的诡辩冲淡。话语太多,也缺乏细腻的情感。
影片的重点和主演墨菲着力诠释的则是奥本海默的内心纠结。核爆试验前他特地登上爆炸装置的高塔顶部,俯瞰人间,意气风发……试验成功了,他在新墨西哥州荒野的衬托下仿佛成了最渺小的人……他目光下垂,凝视着雨滴在小洼里泛起的涟漪,画风平静却无法抚平困扰的内心,让他想起核爆发生的地狱烈火……频频出现的亚原子爆炸画面不时打断了他的沉思,这么小的东西居然可以引发那么可怕的破坏!于是他对往事的回忆都充满悔恨。到了50年代的两次出席听证会,他被怀疑对美国的忠诚、叛国被苏联收买,直到1961年才被平反。一个极力说服自己去制造畏惧之物的犹太裔美国人竟落得如此下场,难怪他后来反对制造氢弹。
电影是一种场面艺术,讲究奇观。诺兰非常擅长营造奇观,但素来拒绝CG,而喜欢实景实拍,故有“实拍狂魔”之称。那么《奥》中的“三位一体”核试验是否真的用了微型核弹呢?其实外景仍选在1945年7月首次核试验的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附近的沙漠现场,周围仿造了40年代风格的城镇,还重新搭核爆的高塔,再用上相当数量的炸药,核爆场面非常逼真又震撼;音效处理犹如交响乐,由雷鸣般的爆炸声、人们兴奋的跺脚声、惊叹的呼吸声和死一般的寂静组成,让观众沉浸在震撼的体验之中。这场极具美学冲击力的高潮戏不论对于剧情发展抑或人物刻画都是必须的:奥本海默被末日般惨象所震惊,促使他反思自己的发明给人类究竟是造福还是劫难。撰稿|严敏